辛棄疾《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園亭,仆皆為賦此詞①。一日,獨坐停云,水聲山色,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②,遂作數語,庶幾仿佛淵明思親友之云云③。
甚矣吾衰矣④。悵平生⑤、交游零落⑥,只今余幾⑦。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⑧?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⑨。一尊搔首東窗里⑩。
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釋
①邑中園亭:指作者當時所在鉛山縣境內的園亭。邑,縣。仆,第一人稱的謙稱,作者自指。
②停云:停云堂,在鉛山縣東期思渡,作者閑居時常在此游息。相娛:使我高興。意:猜想。援例:援例寫一首《賀新郎》詞。
③庶幾:差不多。仿佛:好像。淵明“思親友”之意:陶淵明寫過一首《停云》詩,序里說:“停云,思親友也。”
④甚矣吾衰矣:我老得多么厲害啊!《論語·述而》:“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⑤悵:懊惱、感嘆。
⑥交游:朋友。
⑦余幾:剩下不多的意思。
⑧“白發”句:形容頭發很長。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空,白白地。能令公喜,能使你高興。《世說新語·寵禮》說王恂、郗超“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⑨“我見”四句:嫵媚,姿態美好。據《新唐書·魏征傳》:唐太宗李世民說:“人言征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這四句把青山擬人化,寫它有情有貌,并且物我兩融。
⑩尊:酒杯。搔首東窗:陶淵明《停云》詩:“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11、江左:又稱江東,即江蘇南部一帶,東晉、宋、齊、梁、陳等都以此為統治中心。沉酣求名:蘇軾《和陶淵明飲酒》:“江左風流人,醉中亦求名。”
12、濁醪妙理:酒中妙處。杜甫《晦日尋崔蕺、李封》:“濁醪有妙理。”濁醪,即濁酒。古人釀蜜作酒,呈乳色,似渾濁。
13、“不恨”二句:《南史·張融傳》載,張融曾說:“不恨我不見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見我。”
14、二三子:指作者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上兩句,是作者感慨能了解他的人很少。
賞析
這首詞的小序和正文中都提到“停云”,《停云》是陶淵明的詩,關于這首詩的主旨,雖然陶淵明開篇就說:“停云,思親友也”,但應當不僅僅是思親友,寓有作者知音難遇和壯志難酬的思想情感。辛棄疾以“停云”命名他的廳堂,特別是這首《賀新郎》,并沒有描寫“水聲山色”,而是一肚子抑郁牢騷躍然紙上,顯然他對《停云》原詩的理解也并非單純地停留在“思親友”這一層表面的意義上。此詞所謂“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以及“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等,其中慨嘆知音難覓和壯志難酬的起伏心潮已表露無遺。而結尾幾句,稱當今之世既無知己,只好尚友古人,引前賢為同調,可見辛棄疾對《停云》詩如此重視,甚至揣摩陶淵明作此詩時的感情和“風味”,正是由于他認為《停云》確有政治涵義,而非一般的思念親友。有了這個基本理解,對于辛棄疾此詞的主旨,也就能體會得比較清楚了。
這首詞和上首《賀新郎》一樣,多用典故,但也各有妙處,非為用典而用典。這首詞中的用典有這樣幾點值得注意:第一,起結用《論語》,說明作者對孔子思用世之志是向往的,對孔子的不得行其道也是表示感慨和同情的。第二,由于典故中涉及的人物,全詞所展示出來的社會背景是春秋末期、東晉和唐代安史之亂前后,這就使讀者對辛棄疾當時所處的南宋的偏安局面自然產生聯想。這樣的手法比作者直接點明他所生活的社會和時代就更富有暗示性和啟發性。第三,“思親友”是《停云》和這首詞的共同主題,但它不過是個“綱”,圍繞這個內容,作者情不自禁地寫出了他的萬千感慨和起伏的心潮,這些感慨又始終是圍繞著自己憂慮時事、自傷“吾道不行”、既不甘心與青山為鄰又不得不與青山為友的矛盾心情來抒發的,這就深刻地揭示了辛棄疾和與他一樣的志士忠愛國家而又橫遭冷遇的不公平的命運。作者的抑郁和苦悶,在當世找不到知己,只能尚友古人,才能聊以排遣,才能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這就寫得更為深刻和沉痛了。
上一篇:《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賞析、寫作背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鑒賞
下一篇: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賞析、寫作背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