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原文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多寫軍隊征戰的事。
王昌齡《從軍行》共七首,這是第四首。
青海:今青海湖。
長云:多云。
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孤城:玉門關,因為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的感覺。
穿:磨破。
金甲:戰衣,即金屬制成的盔甲。
破樓蘭:徹底消滅敵人。
樓蘭是當時對西域的稱呼,這首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譯文
一個人孤獨地站在玉門關上,只見青海湖上空濃云密布,雪山也失去了晶瑩的光彩。
將士們在沙漠中身經百戰,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們堅定表示,不把敵人打敗就不回家鄉!
賞析
唐代西方的勁敵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軍與吐蕃貴族軍隊多次交戰、激烈爭奪的邊防前線;而玉門關一帶西臨突厥,這一帶也是烽煙不絕、激戰連年。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意思是說:從邊塞孤城上遠遠望去,從青海湖經祁連山到玉門關這一道邊境防線上空,密布陰云、烽煙滾滾,銀光皚皚的雪山頓顯
暗淡無光。這既描繪出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著蒼涼悲壯的情調。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對戍邊將士的戰斗生活與胸懷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現和抒寫。“黃沙百戰穿金甲”就是對這種戰斗生活的強有力的概括。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也說明將士為保家衛國曾付出了多么慘重的代價,乃至犧牲。但是,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壯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他們內心激情的直接表白,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
這首詩的基調是悲壯蒼涼的,這與詩中色彩的巧妙運用大有關系。詩人準確把握戍邊將士躍動的心律,又賦之以恰當的色彩和光線,使詩歌氣象恢宏開闊,情調悲涼壯美,意境深邃高遠,鮮明地體現出生活在盛唐時代的人們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知識鏈接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了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了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了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了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斗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重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王昌齡《閨怨》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