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木并序
【原文】
榮木[1],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已復九夏[2]。總角[3]聞道[4],白首無成。
采采[5]榮木,結根于茲,晨耀其華[6],夕已喪之。人生若寄[7],顦顇[8]有時。靜言孔念[9],中心悵而[10]。
采采榮木,于茲讬根。繁華朝起,慨暮不存。貞脆[11]由人,禍福無門[12]。匪道曷依[13],匪善奚敦[14]?
嗟予小子[15],稟茲固陋[16]。徂年[17]既流,業不增舊。志彼不舍,安此日富[18]。我之懷矣,怛[19]焉內疚。
先師[20]遺訓,余豈之墜[21]?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22],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
【注釋】
[1]榮木:即木槿(jǐn),一種木本植物,夏天開花,朝開暮閉,花色淡紫色、白色。
[2]九夏:夏季有三個月,大約九十天,所以稱“九夏”。
[3]總角:古代未成年孩子的一種發式,因把頭發中分后分別扎成兩個髻角,所以稱總角。這里代指童年。
[4]道:指圣賢的思想、學說和做人的一些道理。
[5]采采:繁盛的樣子。茲:此,這里。
[6]華:同“花”。喪:指枯萎凋零。
[7]人生若寄:出自《古詩十九首》:“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這里比喻人生短暫。
[8]顦顇:通“憔悴”,形容枯槁瘦病的樣子。出自《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9]靜言孔念:安靜地深思。孔:很,非常。
[10]中心悵而:心中很惆悵。而,語氣助詞。
[11]貞脆,指或堅定或脆弱的稟性。
[12]禍福無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意思是禍與福的降臨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是人們言行好壞所招致的必然結果。
[13]匪道曷依:不遵循正道遵循什么。匪:同“非”。曷:同“何”。依:遵循。
[14]奚敦:不敦促善行還敦促什么。奚:何。敦:敦促,勤勉。
[15]小子:原意指地位低下、無德無能之人,這里是自謙之辭。
[16]固陋:見識短淺而不通達。
[17]徂年:過去的歲月。
[18]彼:指代上文的“道”與“善”。不舍:形容孜孜不倦,奮斗不息的樣子。出自《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日富:指醉酒。出自《詩經·小雅·小宛》:“壹醉日富。”
[19]怛(dá):憂愁傷悲。
[20]先師:孔子。
[21]之墜:墜之。意為遺忘(先師的遺訓)。
[22]脂:這里用作動詞,指將油涂在車軸上。出自《詩經·小雅·何人斯》:“爾之亟行,遑脂爾車。”
【譯文】
《榮木》一詩,是為感嘆衰老將至而作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又到了木槿花盛開的夏天了。我從幼年開始追求真理,時至今日,依然沒有什么成就。
木槿花茂盛地開著,在泥土中結根生長。清晨閃耀著華麗的色澤,日落凋零而委于塵土。人生如匆匆過客,總有心力交瘁的一天。我安靜地深思,由衷地感到年華老去,因而惆悵不已。
木槿花盛開著,在泥土中扎根生長。白天怒放著勃勃生機,感慨晚上卻不復存在。我們選擇堅強或者脆弱,災難和福祉都沒有一定的門路。不遵循正道還遵循什么,不敦促善行還敦促什么?
感嘆我德才都不足,到今天見識短淺而不通達。匆匆空嘆年華的老去,大道于我依然遙遠。我原本立志追求真理,怎料想歲月年華推移卻沉溺于酒中。每每想到這里我都會心痛,為空擲的年華感到憂愁傷悲。
先師孔子的訓誡言猶在耳,使我不敢忘卻。不惑之年卻依然默默無聞,但這不足以使我感到惶惑。用油脂粉刷我的車軸,用長鞭驅趕我的名馬。千里之行縱然遙遠,怎么敢畏懼艱難而不到達?
【賞析】
這首詩也作于公元404年,詩作不久后,作者即投奔劉裕麾下。
這是一首儒家意味很濃的詩,而在《論語》中,“道”往往是有為的、積極的。本詩表達了對于積極向上的大道的向往。
第一章,前四句起到起興的作用。“采采”兩句為下文兩句“晨耀其華,夕已喪之”的轉折做鋪墊。在第一章中,作者的感情是悲傷的,后四句寫憔悴,前后形成對比。
第二章,采用了重章疊唱的手法,和第一段前四句基本一致,后四句貌似更為陰郁實則絕處逢生。正是因為時日無多,所以更要遵循正道,敦促善行,如此才可無愧于心。結尾兩句都是反問的語氣,加強了語氣,頗有儒家取義成仁的精神。
第三章,作者的筆調再度低沉下來,與序言相呼應:原本立志追求的真理愈發遙不可及。因而“我之懷矣,怛焉內疚”,我原本立志追求真理,怎料想隨著歲月年華推移卻沉溺于酒中。每每想到這里我都會心痛,為空擲的年華感到憂愁傷悲。我不能對不起我那些空過的年華。這就為第四章做好了鋪墊。
第四章,具體表現出作者心里蓬勃著的激揚的進取之心——取得功名,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詩一開始就說“先師遺訓,余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陶淵明早期功業之心,主要是傳統文化的熏陶、影響使然。不少學者都認為這幾句表達了陶淵明想在劉裕帳下建功立業的愿望,但結合不久后的歸隱,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作一種精神的回歸。而結尾的“千里雖遙,孰敢不至?”呼應了這種魂歸一朝心亦鄉的理想。
從《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與《歸去來兮辭》中,我們看到的陶淵明似乎都是不食人間煙火、超然物外的,但是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入世的、進取的陶淵明。
這首詩提出了一個世間恒常的主題:人生苦短。陶淵明把“榮木”這一意象賦予新的含義——人生美麗卻很短暫。他憂慮于人生短暫,認為如果不勤奮,就會一事無成,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誡人們,人生就像匆匆過客,人的壽命、禍福取決于自己;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么成就,沒有什么好名聲,這并不需要羞愧和心虛。他自信自己一定能出人頭地,無論前路要經歷什么艱難困苦,需要多么長久的時間,都沒有任何理由放棄。
上一篇:陶淵明《自祭文》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蠟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