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
其一
雨過浮萍合,蛙聲滿四鄰。
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
拄杖閑挑菜,秋千不見人。
殷勤木芍藥,獨自殿[1]余春。
其二
高亭廢已久,下有種魚塘。
暮色千山入,春風百草香。
市橋人寂寂,古寺竹蒼蒼。
鸛鶴來何處,號鳴滿夕陽。
【注釋】
[1]殿:余留。
【譯文】
其一
雨后的浮萍,又鋪成一片綠錦,蛙聲便充滿四鄰。海棠花凋謝了,夢一般無蹤無痕;梅子倒熟了,還可以嘗嘗鮮。拄杖橫在肩,挑著瓜菜很輕閑;秋千懸在寂靜里,秋千在,人不見。
難得牡丹殷勤意,獨自默默地開著,送別殘余的春天。
其二
四望亭早就廢棄了,再沒有人來這游賞,只有亭下養魚塘。暮色從天外潛進千山萬壑,春風柔靜地吹送百草的清香。市橋人去后,寂寂無聲響,獨有古寺的竹樹,黃昏里自蒼蒼。何處飛來鸛鶴,聲聲哀號滿天地,送別沉沉的夕陽。
【解析】
這首詩蘇軾寫于元豐三年(1082)初到黃州的春末。作為經歷了“烏臺詩案”的逐臣(實為犯官),蘇軾驚魂未定,心灰意冷,杜門閉口,常常獨自釣魚采藥以自娛。本詩便是這種生活與心境的寫照。
兩詩都是以景寫情、寓情于景的含蓄豐韻之作。詩人的耳目所及,雖有雨后浮萍、蛙聲四唱、梅子青青、春風百草的暮春景象,但兩首詩的意境都是寂寥、冷落的,與詩中“海棠真一夢”的情調相呼應。蘇軾在黃州的詩詞中多次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確有他人生經歷的切實感受?!爸粽乳e挑菜”“獨自殿余春”,形似閑適,自有一種沉重與惆悵。第二首的高亭見廢、暮色初臨、市橋人散、古寺竹木都給人以冷落、蕭然的感覺,至于鸛鶴哀號、夕陽西下更顯得凄厲、悲涼,確是蘇軾貶謫在寂寞江城,欲言不能、哀號無告的真實寫照。兩首詩含蘊豐滿,不露不張,頗有杜甫沉郁蒼涼的特色。
上一篇:蘇軾《雨中游天笙靈感現音院》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