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明月如霜)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這首詞。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1]。
益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2]。
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3]。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4]。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5]。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6]。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7]。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8]。
【注釋】
[1]“明月”三句:寫秋天月夜的明朗清涼。前二句為具體描寫,后一句用“無限”來概括,為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2]“益港”三句:寫月夜的寂靜?!疤~”“瀉露”,聲音很小而能被聽見,正說明寂靜,這是以有聲反襯無聲。
[3]“如”三句:擊鼓聲。如:語助詞。鏗然:金石聲。黯黯:黯然傷神的樣子。夢云:借楚王夢巫山神女自稱“旦為朝云”事(見宋玉《高唐賦》),喻自己“夢盼盼”。這三句妙在絲毫未寫夢的內容,而用“夢云驚斷”一筆帶過,讓讀者想象。
[4]“夜茫?!比洌骸耙姑C!奔日諔饲懊娴摹扒寰盁o限”,又預承了下文的“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說明他渴望尋到夢中的盼盼,卻“重尋無處”,補足了黯然神傷的原因。
[5]“天涯”三句:寫厭倦在外做官,思歸故鄉而不可得。表面看,這三句似同全詞游離,實際這一“倦”字正是全部感慨的思想基礎,顯然含有對時局的不滿,對人生意義的懷疑。
[6]“燕子”三句:這是觸景(燕子樓)而傷情。用燕子樓尚存反襯佳人何在,感嘆物是人非。
[7]“古今”三句:承上啟下,由懷古過渡到傷今,由感嘆燕子樓轉到黃樓。
[8]“異時”三句:這是由燕子樓聯想到自己在徐州所建的黃樓,將來也有同樣的命運。蘇軾初到徐州,黃河泛濫,他親率徐州軍民防洪。第二年春又筑堤以防洪水再至,并建黃樓以鎮水勢。就在蘇軾寫這首詞前一個月,有三十多位名士歡聚黃樓,慶祝黃樓落成。但是,萬物有盛必有衰,他想到現在自己為“燕子樓空”而感嘆,將來也會有人對著黃樓夜景為自己感嘆。
【譯文】
明媚的月光好似秋霜,和爽的秋風如水一樣清涼,清幽的夜景一片茫茫。彎彎的小河里,魚兒在歡跳,團團的荷葉上,露珠在搖蕩,只可惜,寂靜的深夜無人觀賞。!三更的鼓聲突然傳來,鏗!落葉墜地也分外響亮,驚破幽夢,令我黯然神傷。走遍了小園的每個地方,再也找不到夢中的盼盼,仍舊是夜色茫茫。我流落天涯,厭倦做官,面對回鄉的山路遙望故鄉,早已望眼欲穿。燕子樓空空蕩蕩,當年的美人已不可再見,見到的只有樓中紫燕。古往今來有如夢幻,從來都沒有夢醒過,留下的僅是舊歡新怨。后世人對著黃樓夜景,也會為我長聲感嘆。
【解析】
元豐元年(1078)任徐州(今江蘇徐州)知州時作。徐州,古叫作彭城。燕子樓在徐州州府后,唐代節度使張建封之子張惜為愛妾關盼盼所建。關盼盼能歌善舞,風雅多姿。張惜去世后,她因思念舊情而不改嫁,住在燕子樓達十年之久(事見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序》)。這首詞上闋寫“夜宿燕子樓,夢盼盼”,醒來重尋不見;下闋就此抒慨,感嘆“古今如夢”:今天自己為“燕子樓空”而浩嘆,將來也會有人為我在徐州所建的黃樓而浩嘆。這是一首懷古詞,但僅用“燕子樓空”三句就說盡了張惜、盼盼舊事,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上闋偏重寫景,下闋偏重抒懷,充滿了懷古傷今之情。懷古而不泥于古,用典故但不為典故所束,貴神情而不重跡象,是這首詞最突出的特點。
上一篇:蘇軾《椰子冠》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漁家傲(千古龍蟠并虎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