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田舍始春懷古二首(選一首)
茅茨破不補,嗟子乃爾貧!
菜肥人愈瘦,灶閑井常勤。
我欲致薄少,解衣勸坐人:
臨池作虛堂,雨急瓦聲新。
客來有關載,果熟多幽欣:
丹荔破玉膚,黃柑溢芳津。
借我三畝地,結茅為子鄰。
鴃(jué)舌[1]倘可學,化為黎母[2]民。
【注釋】
[1]鴃(jué)舌:形容言語難懂。
[2]黎母:山名,泛指黎山。
【譯文】
茅屋破漏,不補咋棲身?我的黎家兄弟這樣清貧!菜蔬雖然肥嫩,人卻瘦弱;無米生火,只能汲水充饑。我想盡一點兒微薄心意,還想求助于各位鄉親:在這池邊為他筑起新屋,聽聽那雨打屋瓦的新韻。那時該有豐盛的佳品,瓜香果熟是多么歡欣:剝皮兒的荔枝晶瑩白嫩,新屋里溢滿黃柑的芳馨。還望借給我三畝地面,結屋做你的近鄰;如能學會難懂的黎語,我也將成為黎母的子民。
【解析】
這首詩蘇軾寫于紹圣四年(1097)。詩前有小序,言儋人黎子云兄弟居于城郊,躬耕農圃,猶居食艱難。蘇軾與昌化軍使張中造訪時欲集資為之做屋,遂成這首詩。全詩表達了詩人與當地黎家兄弟的親密關系及其終老天涯之志。
首句“茅茨”指茅草屋頂。乃爾:意如此。“菜肥人愈瘦”,唯飲水食菜之故。蘇軾仁民恤貧,乃有捐資助人之想。解衣:《史記·淮陰侯傳》載“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下面臨池做屋、佳品迎客全都是蘇軾想象語。結尾“結茅為子鄰”,確是蘇軾居城南之意,后果營建桄榔庵以居。蘇軾雖放逐天涯,生計艱難,卻沒有自哀自憐的愁苦相,還懷有慷慨助人、“化為黎母民”的一片熱心,一片真誠,令人欽敬。
上一篇:蘇軾《和陶擬古(選一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壺中九華詩》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