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州乃聞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這首詩示之
九疑連綿屬衡湘,蒼梧獨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煙樹里,落月未落江蒼茫。
幽人拊[1]枕坐嘆息,我行忽至舜所藏[2]。
江邊父老能說子,白須紅頰如君長。
莫嫌瓊雷隔云海,圣恩尚許遙相望。
平生學道真實意,豈與窮達俱存亡。
天其以我為箕子[3],要使此意留遐荒。
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
【注釋】
[1]拊:拍,擊。
[2]藏:葬的諱稱。
[3]箕子:商代貴族,周武王將箕子封于朝鮮,箕子將華夏文明傳播到那里,開啟民智。
【譯文】
九嶷山啊逶迤綿長,毗連著衡山與湘江;邊遠的梧州城啊,獨自坐落在天涯一方。煙樹瀠漾繞孤城,畫角聲聲格外凄涼;落月未落浸在西江上,江水流不盡夜色蒼茫。貶謫的罪臣長夜無眠,拊枕長嘆,多少感傷;恍如夢鄉,我來到何方?傳說的舜帝就在這里埋葬!江邊的父老告訴我:說是見你經過這里,白胡須,紅臉頰,身材也像我這樣。莫嫌雷州遠離瓊州,隔著一片云海蒼茫,要由衷感念皇恩浩蕩——恩準我們可以隔海相望。但愿你我謹守平生的學養,我們潛心修身的為人之道,不能仕途如意才得以發揚,更不能遭遇困厄就棄置一旁。老天授意我像箕子那樣,傳播華夏文明于南荒僻壤。我要把這種人生的信條堅守在遠離京都的地方。多少年之后若有人重修海南的地理志,請寫上我的一句話:遠離中原的海南是東坡的家鄉。
【解析】
這首詩寫于宋紹圣四年(1097)四月,蘇軾遠貶海南的途中梧州。紹圣元年,朝廷的所謂新黨以蘇軾起草制誥“譏諷先朝”的罪名,撤掉他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的官銜,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接著一月之內連續三次降官,最后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三年后即紹圣四年又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安置,其弟蘇轍同時被貶到雷州(今廣東海康)。這首詩即在南下途中寫給蘇轍的。
這是一篇寫實抒懷的七言古詩。首句的九嶷山,也叫蒼梧山。蒼梧,今廣西梧州,傳古舜帝葬于此。四句“江蒼茫”的“江”即流經梧州的西江。前八句寫蘇軾行至梧州有關山、水、人、事的見聞與感傷。后八句直抒胸臆,表述了流放天涯、失意而不失志的心向。幽人:指被流放的逐臣,蘇軾自指。蘇軾這里以箕子自比,也要盡力于蠻荒之地的開化文明。身在困厄之中的詩人融會在這首詩里的情感是復雜的:一方面抒寫了孤獨、惆悵、憤懣的情緒,“圣恩尚許遙相望”又明顯地語含譏刺,這是他性格中耿直不曲的一面;同時以不因窮達而改變立身為人之道,勉勵蘇轍也用以自勉;還以“海南萬里真吾鄉”的積極入世的精神,展示了性格中豁達樂觀的一面。蘇軾的詩詞美、人格美都是清朗照人的。
上一篇:蘇軾《吳江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天荊公韻四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