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仙倫
劉仙倫(生卒年不詳),又名擬,字叔擬,號招山,祖籍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與劉過并稱廬陵二士。一生未仕,終身布衣。其詞風(fēng)格清麗自然,而感懷時事之作又極為激昂。有《招山小集》一卷傳世。
念奴嬌·送張明之赴京西 ① 幕
【原文】
艅艎 ② 東下,望西江千里,蒼茫煙水。試問襄州 ③ 何處是?雉堞連云天際。叔子殘碑,臥龍陳跡,遺恨斜陽里。后來人物,如君瑰偉能幾?
其肯為我來耶?河陽下士,差足強人意。勿謂時平無事也,便以言兵為諱。眼底河山,樓頭鼓角,都是英雄淚。功名機會,要須閑暇先備。
【注釋】
①京西:路名,宋熙宗時將京西路分為南、北兩路。
②艅艎:船名,后泛指大船、大艦。
③襄州:即襄陽,時為宋金兩國對峙之地。
【譯文】
你乘坐的大船順流而下,漢江水延綿不絕,遠至千里,水汽如煙、蒼茫一片。襄州究竟在什么地方?城墻之上的雉堞如云。已經(jīng)殘破的墮淚碑,諸葛亮的舊居遺址,都好像在夕陽中嘆息不已。后來去那里的人,像你這樣杰出的有幾個?
當年烏重胤說,“他肯因我的邀請而來這里嗎?”他禮賢下士,已經(jīng)非常讓人滿意了。千萬不要以為天下太平就無事可做,于是認為加強軍備是不用談及的事。眼下這大好河山,城頭樓角,哪里沒有前代英雄功業(yè)未建的遺憾之淚。這是建立功名的好機會,要在閑暇之時做好充分的準備。
【鑒賞】
本詞為送行詞,寫于詞人送友人奔赴襄陽任職之時。當時宋金兩國對峙于襄陽,暫時的平靜麻痹了世人,甚至讓人忘記了收復(fù)失地的重任。詞人恐怕友人也被同化,故寫下本詞,鼓勵友人做好準備,時刻為收復(fù)失地不懈努力,為光復(fù)中原建功立業(yè)。
上片開篇入題,寫友人所到之地的景色和人文勝跡。前三句寫景,以千里蒼茫的西江水渲染氣勢。接下來對襄陽進行了展開描寫。“叔子殘碑”以下三句,寫詞人對先賢的懷想。“叔子殘碑”是指西晉羊祜的墮淚碑。羊祜鎮(zhèn)守襄陽十年,曾多次策劃滅吳,后人為了紀念他,在峴山為其樹下墮淚碑;“臥龍陳跡”是指三國諸葛亮的舊居遺址。諸葛亮號臥龍先生,出仕前居住在襄陽附近的隆中。詞人以此二人的事跡,自然而然引出“后來人物”,對友人的才華進行了贊頌。
下片前三句是詞人對京西南路安撫使提攜張明之的看法,盛贊了其愛惜人才的品德。接下來兩句是詞人對張明之的勉勵,期望他入幕后加強戰(zhàn)略準備,勿“以言兵為諱”。“眼底河山”三句轉(zhuǎn)而抒情,以蒼涼悲壯的筆調(diào)表達了詞人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心情,極富感染力。末二句對張明之再次進行勉勵:一定要抓住入幕這一時機,做好準備,為光復(fù)中原立功。
全詞表現(xiàn)了詞人憂國憂民之情,詞中句式多變,基調(diào)活潑生動,別具一格,是宋詞中的佳作。
【宋詞地圖】
襄州:即襄陽,故址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區(qū)中心,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以“南襄隘道”、“南船北馬”、“七省通衢”著稱于世。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劉仙倫《虞美人·題吳江》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