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約659~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家世顯赫,年少時便以行俠仗義聞名,為人豁達大度,樂善好施。后刻苦攻讀,學識極高,二十四歲舉進士,官擢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敢于直言進諫。當時的武周王朝實行酷吏制度,朝廷內外人心惶惶,他多次上書勸諫,但始終沒有效果,還因此遭到貶黜甚至入獄。曾兩次隨軍征討契丹,任軍事參謀。因政治主張不能實現,仕途坎坷,圣歷元年(698)以照顧老父為由辭官歸隱。居喪期間,被權臣武三思陷害,含冤入獄,死于獄中。
登幽州臺歌
【原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前不見古代圣君豪杰,后不見當今明主賢人。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鑒賞】
此詩感情充沛,語言風格穩重有力,是公認的傳世名篇。陳子昂素有宏圖大志,且才學能力俱佳。此詩是詩人于薊北樓上所寫的七首詩中的一首,是詩人感時傷懷之作,意在抒發因仕途艱難而產生的挫敗、不甘之感。
前兩句橫貫古今,氣勢宏大。“古人”專指古時能夠選賢任能的帝王,例如戰國時代禮遇樂毅、郭隗的燕昭王,禮遇田光等人的燕太子丹等。但詩人又嘆“后不見來者”,感嘆從前的明主已成往事,而后世卻難見可與其媲美的明君,足見心中苦悶。
后兩句直抒胸臆,獨自登高遠眺,天地寬廣,宇宙無限,對比之下,詩人自嘆如此渺小孤獨,不禁潸然淚下。
此詩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魏晉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一掃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在詩壇上具有拓疆開路的功勞。它營造出的藝術意境雄渾開闊,使得詩人的形象更加鮮活動人,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闊達的藝術畫面。行文短小精悍,但情感深厚沉重,音律上多變又不顯凌亂,是難得的千古名篇。
上一篇:陳子昂《感遇(其二)》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陳子昂《送魏大從軍》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