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元吉(1118~1187),字無咎,號南澗,祖籍一說是河南開封,一說是河南許昌,南渡后居江西上饒。曾任禮部尚書,為官清正,有功績。好交游,且與當世著名文人陸游、辛棄疾等人往來頻繁,并常互贈佳作。詞風豪放,近于辛棄疾。黃升贊其“文獻、政事、文學為一代冠冕”。詞人主張抗金,并在多首詞作中對此有所表達;此外,也常發“廉頗老矣”的慨嘆。卒于淳熙十四年(1187),享年七十。今有《南澗詩余》一卷存世。
六州歌頭 ① ·桃花
【原文】
東風著意,先上小桃枝。紅粉膩,嬌如醉,倚朱扉。記年時。隱映 ② 新妝面,臨水岸,春將半,云日暖,斜橋轉,夾城西。草軟莎平,跋馬 ③ 垂楊渡,玉勒 ④ 爭嘶。認蛾眉凝笑,臉薄拂燕脂。繡戶曾窺,恨依依。
共攜手處,香如霧,紅隨步 ⑤ ,怨春遲。消瘦損,憑誰問?只花知,淚空垂。舊日堂前燕 ⑥ ,和煙雨,又雙飛。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前度劉郎,幾許風流地,花也應悲。但茫茫暮靄,目斷武陵溪,往事難追。
【注釋】
①六州歌頭:原為鼓吹曲,曲調悲昂。詞人卻以此寫艷詞,實為創新。
②隱映:此處指美人與桃花相互映襯。
③跋馬:疾馳之馬。
④玉勒:精巧細致的馬絡頭,此處代指馬。
⑤紅隨步:指滿地殘花。
⑥舊日堂前燕:化用劉禹錫《烏衣巷》中的詩句,即“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
春風像是特別有意,最先讓桃枝春色盎然。就像紅粉細膩的佳人,嬌羞的臉如癡如醉,斜倚在紅樓門邊。記得去年和她初次相見,桃花掩映著她的新妝嬌面,那是在靠水的岸邊,正逢仲春的季節,天氣分外暖和,轉過河上斜橋,來到夾城西畔。芳草柔軟,莎草平坦,勒馬走向垂柳紛披的渡口,馬兒的嘶鳴響徹云天。還記得當時她秀眉彎彎,滿臉笑意盈盈,脂粉敷得極淡。那次別后我曾再次將她尋訪,但再也未見到,這讓我無限哀怨。
今日又來到當年同游之處,只見花香如霧般彌漫,落花在身后紛濺。我怨恨春光遲暮,消瘦損青春容顏。可是有誰來問訊?只有桃花知我心,看我傷心斷腸淚漣漣。舊日堂前的小燕,在蒙蒙煙雨里,一雙雙遠遠飛去。人隨流光自然老去,春天卻年復一年永遠美好,但我依然夢想和她相見。前度劉郎,今日又來到曾有過歡樂的舊地,多情的桃花應也會傷悲嘆惋。但眼前只見暮色蒼茫,即使是望斷桃花源武陵溪,往事已難尋蹤影,一去如煙。
【鑒賞】
這是一首愛情回憶詞,描寫了真摯甜美的愛情,表達了詞人對昔日艷遇的無限眷念。
上片以桃花寄相思。詞人眼見東風催開的桃花,便不由想起昔日與紅粉佳人的初遇。“春將半,云日暖”是時間,“斜橋轉,夾城西”是地點。當是時,詞人騎馬踏草而行,忽聽馬兒嘶鳴,便見得美人含笑相迎。言辭簡潔,風情無限。詞人輕輕幾筆,就勾勒出一幅戀人初會的美妙場景。而后卻筆鋒陡轉,“繡戶曾窺”一句道出詞人再訪無果的滿心惆悵。
下片寫離別后的相思。“共攜手處”一句呼應上片,同時暗寫昔日的兩情相悅、濃情蜜意,而今重走舊時路,看到滿地殘花,不禁怨念春光遲暮。“為伊消得人憔悴”,卻無人可解,也無人關切。唯一的知己依舊是桃花,對著昔日愛情的見證者,不免淚水漣漣。“又雙飛”是反襯,“人自老,春長好,夢佳期”則是反語,暗寫詞人現在的形單影只和落寞凄苦。最后,劉郎和武陵溪的典故進一步點明懷古傷今、佳人再見無期的悲傷之情。
整首詞看似寫桃花,實則寫詞人與佳人的一段戀愛往事。詞人以桃花來借代佳人,并寄情于花,抒發了自己睹花思人的真摯情懷。全詞語言清秀雅致,情感纏綿悱惻,詞風哀怨凄婉,讀來令人深思。真可謂十分難得的一篇佳作。
【宋詞地圖】
武陵溪:據古書載,東漢時劉晨、阮肇在天臺山迷路。尋找歸路途中,他們以桃果充饑,以大溪水解渴,后在溪邊偶遇仙女,并受到仙女的款待。出天臺山后,發覺已過七年之久,待再次返回大溪時,卻怎么也尋不到。
上一篇:韓元吉《好事近·汴京賜宴聞教坊樂有感》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