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鄉臺
千山已盡一峰孤,立馬行人莫疾驅。從此蜀川平似掌,更無高處望東吳。
作于淳熙元年(1174)由知靜江府(今桂林)調知成都府到任時。作者當時已有倦于宦游之意。成都北面有望鄉臺,詩以為題,取遠望可以當歸之意。
作者當年早春從桂林出發,經湖南至荊州,經三峽入川,時而舟輯浮江,時而越嶺攀山,至遂寧始見平川。前二就寫山區過盡,即將進入盆地。耐人尋味是“莫疾驅”的內心獨白。
“莫疾驅”的原因何在?就在腳底是入蜀的最后一峰,是最后剩下的“望鄉臺”。后二句就補充說明這一原因。“蜀川”即四川盆地,用“平似掌”來比喻,十分切貼。就旅途言是化險為夷了,就鄉思言則愈來愈深了,“從此蜀川平似掌”雖聊可告慰,“更無高處望東吳”卻不無遺憾,正是由于這樣兩種對立心情,構成此詩纏綿而不失開闊的情調。充分表現了詩人善于描寫微妙感情的才能。
上一篇: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范成大《州橋》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