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谷行
【題解】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至大歷四年(766-769年)之間,確切年代難定,諸家說法不一。
詩中表達了作者希望把戰爭中使用的兵器作為農具,重現男人耕種、女人養蠶織布的和平時代愿景。當時安史之亂基本上已撲滅,因此杜甫希望戰爭早日停止,讓戰士都能解甲歸田,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愿望。
此詩雖短,卻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瑰寶。它是照亮歷史詩界的一顆鉆石,是杜甫詩思想精華的凝縮。
【原文】
天下郡國向萬城①,無有一城無甲兵②!
焉得鑄甲作農器③,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④,蠶亦成。
不勞烈士淚滂沱⑤,男谷女絲行復歌⑥。
【注釋】
①郡國:郡和國的并稱。漢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郡直屬中央,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后亦以“郡國”泛指地方行政區劃。向:差不多。
②甲兵: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③焉:怎么。農器:農用器具。
④盡: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⑤烈士:指戰士。滂沱:雨大貌,這里形容落淚。
⑥男谷女絲:即男耕女織,屬于名詞動用。行復歌:一邊走,一邊唱。行復:且又,且還。
【譯文】
全天下各個郡縣和國的城邑總和,差不多能有千萬座,算起來,沒有哪一座城池沒有甲胄和兵器的!
由于連年戰爭,大量金屬都用作制造兵器了,怎樣才能把甲胄兵器重新改鑄成農具,讓每寸已經荒蕪了的土地重新得到開墾,讓無地可犁的牛都能夠有用武之地去耕種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只要有了金屬鑄造的農用工具,牛可以大盡其用、全力投入耕種,蠶桑業也會大有發展,創收可觀的收成。
沒有了戰爭,就再也不需要強迫各家各戶的男丁奔赴殘酷的戰場,致使將士們灑淚如大雨滂沱,到那時,普天下都呈現出一片和諧的男耕女織盛況,家家戶戶都能安居樂業。人們可以一邊悠然行走,且還可以一邊唱著歡快的歌,那將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杜甫《百憂集行》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東樓》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