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贊上人
【題解】
這首詩是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在秦州所作。贊上人,即贊公和尚。當年,杜甫在天水西枝村想與贊上人共同尋置一處向陽暖和的地方搭建草堂毗鄰而居,然而理想與現實難于一致,由于種種原因,杜甫在西枝村與贊公和尚作鄰卜居的愿望不但未能實現,就連客居秦州也無法繼續下去了。到了年底,杜甫決定離開秦州前去同谷。臨別前杜甫寫了這首詩書留給贊公和尚。
詩中抒寫了自己面對漂泊不定生活的惆悵,對獻身佛門的贊上人無辜受到迫害鳴不平,同時表露出一種欽佩以及此生不能與贊上人卜鄰的惋惜與憂傷之情。
【原文】
百川日東流,客去亦不息。
我生苦飄蕩①,何時有終極。
贊公釋門老,放逐來上國②。
還為世塵嬰③,頗帶憔悴色。
楊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④。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異縣逢舊友,初忻寫胸臆⑤。
天長關塞寒,歲暮饑凍逼⑥。
野風吹征衣,欲別向曛黑⑦。
馬嘶思故櫪⑧,歸鳥盡斂翼。
古來聚散地,宿昔⑨長荊棘。
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
【注釋】
①苦:全詩校:一作“若”。
②釋門:佛門。放逐:謂贊公從京城長安被放逐到秦州。
③世塵:佛家稱世俗的事務為世塵。嬰:羈絆,束縛。
④“楊枝”二句:喻贊公禪行已成。《華嚴疏鈔》:“譬如春月,下諸豆子,得暖氣色,尋便出土?!庇辏喝娦#阂蛔鳌皟伞?。
⑤友:全詩校,一作“交”。初忻:初逢時的驚喜。忻:同“欣”。胸臆:心懷。
⑥關塞:指秦州。寒:全詩校:一作“遠”。凍:全詩校:一作“寒”。
⑦征衣:旅人遠行穿的衣服。曛黑:黃昏時。曛:全詩校:一作“昏”。
⑧嘶:全詩校:一作“鳴”。櫪:馬槽。
⑨宿昔:早晚,表示時間很短。
【譯文】
千百條川流每天都一刻不停地向東流去,客居他鄉的人幽然離去也從來都沒有停息過。我這一生困頓無依,總是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想起來就倍感惆悵,真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有固定的居所,結束流離。
贊公現在已是皈依佛門的長老,其實他原本是朝廷官員,是從京城長安被放逐到秦州這里的。他雖然身在佛門,卻還是被世俗的事務羈絆,所以,看上去他的臉上依舊帶有很多憔悴的面色。
贊上人就像晨曦中拿在手里的楊柳枝條,又像是春月里豆子般的雨水,喚起了大地的暖色。他的禪行已成身體如浮云一樣,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弋,怎么可能限制他走遍大江南北?
真的沒想到,在這異縣他鄉能夠與老朋友相逢,難以抑制初逢時彼此心中的欣喜,高興之余不禁寫下詩篇,直抒胸臆。漫漫長天,這秦州之地天氣寒冷,尤其是這臨近年末,更是糧食饑饉,天寒地凍,生活苦逼。
天地空曠,四野的寒風吹撩著旅人身上的單衣,彼此就要揮手辭別,向著黃昏的暮色中走去。即將遠行的馬兒仰頭向著天空陣陣嘶鳴,那是在思念故鄉的槽櫪,歸巢的鳥兒也都收斂了翅膀,安靜地棲息。
自古以來聚散難以料定,或許注定離居兩地,荒蕪的山野早晚都要長滿荊棘。現在看看我們兩個,都已經到了老邁體衰的年紀,還望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出入平安,多多保重身體。
上一篇:杜甫《別房太尉墓》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哀江頭》題解,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