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增封荀彧表
建安十二年
【題解】
曹操請封荀彧的文章。《后漢書》和《魏志》中所錄的這篇文章,文字有所不同,現在全部抄錄在下。
【原文】
昔袁紹作逆,連兵官渡①。時眾寡糧單,圖欲還許。尚書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遠恢進討之略②,起發臣心③,革易愚慮,堅營固守,徼其軍實④;遂摧撲大寇⑤,濟危以安。紹既破敗,臣糧亦盡,將舍河北之規,改就荊南之策⑥。彧復備陳得失,用移臣議,故得反旆冀土,克平四州⑦。向使臣退軍官渡⑧,紹必鼓行而前⑨,敵人懷利以自百⑩,臣眾怯沮以喪氣?,有必敗之形,無一捷之勢。復若南征劉表?,委棄兗、豫?,饑軍深入,逾越江、沔?,利既難要,將失本據?。而彧建二策,以亡為存,以禍為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是故先帝貴指蹤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力。原其績效?,足享高爵,而海內未喻其狀?,所受不侔其功?,臣誠惜之。乞重平議?,增疇戶邑。(《后漢書·荀彧傳》)
昔袁紹侵入郊甸?,戰于官渡。時兵少糧盡,圖欲還許,書與彧議,彧不聽臣。建宜住之便,恢進討之規,更起臣心,易其愚慮,遂摧大逆,覆取其眾。此彧睹勝敗之機?,略不世出也?。及紹破敗,臣糧亦盡,以為河北未易圖也,欲南討劉表。彧復止臣,陳其得失,臣用反斾,遂吞兇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于官渡,紹必鼓行而前,有傾覆之形,無克捷之勢。后若南征,委棄兗、豫,利既難要,將失本據。彧之二策,以亡為存,以禍致福,謀殊功異,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貴指蹤之功,薄搏獲之賞;古人尚帷幄之規,下攻拔之捷。前所賞錄,未副彧巍巍之勛。乞重平議,疇其戶邑。(《魏志·荀彧傳》注引《彧別傳》)
【注釋】
①連兵官渡:連兵,部隊集合會戰。官渡:古地名,今河南中牟東北。
②深建宜住之便,遠恢進討之略:《魏志·荀彧傳》中曰:“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太祖乃往。遂以奇兵襲紹別屯,斬其將淳于瓊等,紹退走”。深,深刻。建:建議。宜住:應該留下來而不是撤退。便:有利。遠:遠見。恢:恢弘。略:方略。
③起發:啟發。
④徼其軍實:官渡之戰時,兩軍相持不下,曹操親自率領輕騎奇襲烏巢,燒了袁紹的軍糧,進而改變了戰場形勢。
⑤摧撲:摧毀打倒。
⑥舍河北之規,改就荊南之策:《魏志·荀彧傳》中曰:“太祖……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余燼,承虛以出人后,則公事矣。’”荊南:荊州,劉表為荊州牧,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陽舊城)。
⑦反旆(pèi)冀土,克平四州:回師河北,平定冀、青、并、幽四州。旆,一種雜色鑲邊的旗幟。
⑧向使:倘使。
⑨鼓行:鳴鼓前行。
⑩懷利以自百:得了利之后就會增加百倍的勇氣。
?怯沮:畏怯,沮喪。
?劉表:漢室的宗親,割據荊州。
?委棄兗、豫:委棄,拋棄。兗、豫:兗州和豫州。兗州在今山東西南部,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及安徽北部。
?江、沔(miǎn):江,長江。沔:漢水的上游。
?利既難要,將失本據:既無法取得勝利,還會失去自己的根據地。
?謀殊功異:謀略很不一般,功勞與眾不同。
?先帝貴指蹤之功:先帝,指漢高祖劉邦。指蹤之功:劉邦建立國家之后,論功行賞,蕭何居首功,有武將不服,劉邦便舉了一個打獵的例子,說打獵時,獵犬負責追捕獵物,而獵人指示追捕的目標和方向。各位的功勞和獵犬一樣,而蕭何的功勞則如獵人。
?帷幄之規:帷幄,軍用的帳幕。規:計劃。
?原其績效:原,根據。其:代指荀彧。績效:功績和作用。
?海內:古時認為中國的四周都是海,海內指的就是中國國內。
?侔(móu):相等。此處和前一句的意思為,國內不知道他的情況,他所得到的賞賜和功勞是不相等的。
?乞重平議:乞,請求。平議:平叛。
?郊甸:上古時期,國都城外百里之內稱為郊,郊外稱為甸。官渡之戰之前,袁紹帶著十萬兵士直奔許都,會戰地點在今河南中牟東北部,距離許都不遠。
?勝敗之機:勝敗的關鍵。
?不世出:不是每一代都有的。指世間少有。
【精要簡介】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請封荀彧為萬歲亭侯,封邑千戶。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大論功行賞,又增封荀彧邑千戶,合二千戶。同一年,曹操寫了這份《請增封荀彧表》。
上一篇:曹操《論吏士行能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請封荀攸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