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奎那生平簡介,阿奎那歷史評價,阿奎那怎么死的?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1225—1274)意大利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外甥,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代表,基督教神學體系經院哲學的完成者。
托馬斯出生于意大利洛加塞卡城,父親郎多爾是阿奎那的伯爵。阿奎那伯爵的城堡在那不勒斯王國蒙特·卡西諾附近。在教皇與皇室的斗爭中,阿奎那伯爵效忠于皇室。托馬斯在蒙特·卡西諾修道院受了九年初等教育,其父母希望他有朝一日成為修道院院長。1239年,托馬斯十四歲時進入拿波里大學。這個大學里有許多由阿拉伯文和希臘文翻譯過來的科學與哲學著作,提供了他學習的條件。1244年,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加入了多明我教團。這是天主教為了同各種“異端”作斗爭而建立的組織。托馬斯加入多明我教團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轉折,從此,他為維護反動的天主教、建立正統經院哲學賣盡了力氣。1245年秋,托馬斯去巴黎與科隆受教于亞里士多德主義者阿爾伯特·馮·博爾什帖特。他得到學士學位后,于1257年成為巴黎大學的神學教授。這一時期,托馬斯表現得沉默、溫順,人送綽號“啞牛”。但他的才華受到阿爾伯特的賞識,并斷言“啞牛”之聲必將聞名于世。1259—1268年,托馬斯重居意大利,被羅馬教廷任命為神學顧問與神學講師。在這十年中,他專心致志從事教授和著述活動。1269—1272年再度僑居巴黎,在巴黎大學任教。1272年為了在拿波里建立多明我教團的學校又回到了意大利。1274年1月,被教皇格利哥里十世邀請參加里昂的宗教會議,途中染病逝世。
托馬斯在巴黎大學時,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已由阿拉伯大量傳入,并在教徒中引起極強烈的反響。因為傳入的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已被阿拉伯哲學家阿威洛伊(1126—1198)進行過注釋,其中增加了許多唯物主義思想。阿威洛伊的物質世界的永恒性和宇宙的無限性,個人靈魂隨肉體死亡而死亡以及宗教教義與理性判斷或叫信仰真理與理性真理并存的“雙重真理”說,都是和天主教正統信仰不相容的。但是,他的學說一傳入西歐,巴黎大學中就出現了阿威洛伊派。因此,教會深感其著作的危險性,在十三世紀上半葉曾多次決定禁止轉錄,閱讀和保存。可是,這并不能阻止經阿威洛伊注釋的亞里士多德著作影響的擴大。于是正統經院哲學家就轉而歪曲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使之適應天主教神學的需要,以便同以亞里士多德哲學為依據的異端作斗爭。從事這項工作的第一個代表是號稱偉人的經院哲學家阿爾伯特,后來他又被其學生托馬斯超過了。
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大量傳入西歐之前,柏拉圖的思想在基督教世界統治了1200年之久。托馬斯既受過柏拉圖和新柏拉圖思想的影響,同時他也十分推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所以,當正統的天主教徒視亞里士多德為危險的敵人時,托馬斯和阿爾伯特共同研究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公開宣講,展開討論,并且說服教會,使之相信,作為基督教的哲學基礎,亞里士多德的體系比柏拉圖體系更為可取。托馬斯成功地把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融合在一起,用被歪曲了的亞里士多德哲學為天主教神學作論證,建立起龐大的經院哲學體系。
以亞里士多德哲學為基礎的正統經院哲學系統化的完成,不能只看成是托馬斯的個人功績,這是由當時社會歷史條件和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特點決定的。因為十三世紀的西歐,封建經濟已經有了進一步發展,自然經濟的獨占地位已被破壞。城市興起,手工藝匠、商人、高利貸者在政治舞臺上日益得勢,新興市民十分重視各種實際知識,他們既要求發展科學技術,又反對輕視世俗社會的傳統觀念。因此,封建統治階級出于維護自身利益,需要把各種新的材料和知識納入天主教會的軌道。在和“異端”思想斗爭中,也需要使教義更加“合理化”,更具有欺騙性。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是一個完備的思想體系,它包括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它的二元論哲學體系有許多內容符合經院哲學的要求,所以才被經院哲學所利用。正如列寧說的那樣,僧侶主義扼殺了亞里士多德學說中活生生的東西,而使其中僵化的東西萬古不朽。托馬斯就是閹割了亞里士多德學說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東西,利用其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體系來作天主教官方哲學的基礎。由于托馬斯是天主教神學的巧妙結構的完成者,又是正統經院哲學的系統化完成者,教會在他生前就給予他極大的支持和信譽,稱之為最光榮的“天使博士”,1323年教皇追封他為“圣徒”。到了1879年,教皇還正式宣布他的學說是“天主教會至今唯一真實的哲學”。
托馬斯一生寫了十八卷巨著,主要的著作有:《論正統信仰的真理、異教徒駁議大全》,書中通過和一個尚未皈依基督的假想讀者的辯論來確立其基督教真理。據推測這個假想的讀者是精通阿拉伯哲學的人,即阿威洛伊。《神學大全》,這是一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著作。托馬斯自己說:此書是為了神學的初學者把學習順序考慮進去而寫成的教科書。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是論證上帝及由上帝創造的萬物;第二部是論證上帝的形象——人回到上帝去(倫理篇);第三部是論證這種回到上帝的“道”,即基督。但全書并未完成,中途停筆。它的論證方法是一種典型的純粹形式主義的方法,按照極膚淺的公式編成的。它分為幾百個問題,這些問題又分為許多“支題”,這些“支題”構成了上百個篇章,運用空洞的三段論法,引用大量的“圣經”,把天主教的全部教條,從上帝、天使到魔鬼編纂成一個龐大的體系,所以被奉為基督教神學的經典。此外,還有《哲學大全》,《論存在和本質》,對亞里士多德著作以及彼得·倫巴德所著《箴言四書》的注釋等。
托馬斯的神學唯心主義體系極其龐大。他為了給神學唯心主義掃清道路,明確的提出哲學必須為神學服務。他針對當時哲學思想中理性主義影響的擴大及“雙重真理”說興起的情況,論證了信仰高于理性,神學高于哲學,哲學應充當神學的婢女,為神學服務。但托馬斯并不否定理性,并且承認理性與信仰、哲學與神學是有區別的,前者的對象是“理性真理”,后者的對象是“天啟真理”。可是,他堅決反對阿威洛伊的“雙重真理說”,因為這個學說承認理性真理和信仰真理可以各自獨立,這就動搖了天主教會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獨霸地位。托馬斯主張理性真理和信仰真理的最終實體和源泉都是上帝,因此二者不可能有原則上的矛盾,屬于信仰的“天啟真理”中的一部分,是可以為理性所理解和證明;而另一部分則是理性所不能證明的;理性對這一部分信條只能信仰,不能提出異議。哲學的任務就是證明那些能證明的天啟真理,不去證明那些不能證明的天啟真理但卻一定要去反駁那些對不能證明的天啟真理提出的異議。從這里可說明托馬斯的全部理論都是為天主教信條服務的。
托馬斯在為神學唯心主義掃清道路后,就為上帝存在這個神學最高信條作了哲學的論證。他反對意大利人、被稱為中世紀第一名經院哲學家安瑟倫關于上帝存在的論證。安瑟倫從關于上帝的觀念中推出上帝存在的證明。他認為應通過上帝的創造物來認識上帝的存在,并且利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提出了“宇宙論證明”。“宇宙論證明”的內容如下:(一)從運動方面證明:世界萬物都是運動的,這種運動是一個事物推動另一個事物,而本身又被其他事物推動。因此,最終必然有一個不被推動,否則就會陷入無止境的追溯而達不到終點。這個不被推動而能運動的存在者就是上帝;(二)從因果關系證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必須以他物為原因,那么,最后一物必然是前面萬物的原因。這就是“第一原因”,否則將在因果系列上陷入無窮的追溯。這個“第一原因”就是上帝;(三)從必然性方面證明:世界上每個個別事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可能的。那么,必須有一種絕對必然的存在,作為一切事物偶然存在的理由或根據,否則也會陷入無窮追溯的困難。這個絕對必然的存在物就是上帝;(四)從完善性方面證明:世界上每個個別事物都在追求自己的完善性,因而形成漸次上升的完善性的世界系列。那么,必然有一個絕對完善的存在,作為這個系列的源泉。否則這個世界系列就陷入空溯一場,這個絕對完善的存在就是上帝;(五)從目的性方面證明:世界上一切無生物都出于某種特定的目的而存在。因此,在世界上必然有一個目的的制定者存在,沒有這樣一個目的制定者的最高智慧存在,世界無生物合目的性的運動就不能完成,這個目的的制定者,就是上帝。以上就是托馬斯利用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目的論的唯心主義思想推論出作出萬物創造者的上帝的存在。
托馬斯在上帝創造世界的問題上,主張世界是上帝從虛無中創造出來的。他歪曲亞里士多德關于形式和質料的學說,認為事物都是由形式和物質構成的,上帝既然是一切事物的第一原因,也就必然是形式和物質的原因,因而上帝從無中創造世界就包括創造物質。他反對阿威洛伊的關于世界是從原始以來就被上帝創造了的永恒的存在,從而斷言世界的創造是有時間開端的。不過,他又認為由于上帝是永恒的,世界的創造是否有時間開端,理論上是無法證明的。只能相信“神圣啟示”的昭示:世界的創造有時間的開端。
托馬斯利用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質料的學說創造了一個等級制的宇宙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最低層是大地和由水土火氣四種元素構成的一切物體,再往上是植物、動物和人,人是居于物質世界之中的。天體是處于地球之上的精神實體,在這之上就是整個世界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三位一體的上帝。在這個階梯式的系統中,每一較低級的存在物都以質料對形式,手段對目的的關系從屬于較高一級的存在物,上帝是宇宙等級結構的塔尖上的最高存在,也是萬物追求的目的。這種等級制的宇宙體系是沒有運動、發展和變化的。顯然,這只是托馬斯把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神圣化為一種普遍的永恒的世界秩序而已。
托馬斯從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質料學說出發,探討了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及人類認識的問題。他主張共相①說。他認為一般有三種存在方式:(一)一般是形式,它作為上帝創造物的原型先于個別事物而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中;(二)事物是形式和質料的結合,一般作為事物的形式或本質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三)事物的形式或本質只能被理性認識,作為從個別事物中抽象而形成的概念,存在于人的理性中。從托馬斯的共相說中可以看出,托馬斯和早期的實在論②不同,他不承認一般是脫離個別而獨立存在的實體。但是他又說有一個脫離任何質料的“純粹形式”,它是產生一切個別質料的最高實體。因此,任何個別質料都“是從無物質的形式中產生的”,這種觀點實質是說存在于個別事物中的一般,并不是個別的事物本身固有的,而是外來的,也不是和個別事物相結合著的,而是寄居或隱藏在個別事物中的某種特殊實體。正因為如此,才使個別事物作為這樣的事物而存在。托馬斯的這種觀點顯然是實在論的一個變種,只是比“極端實在論”稍許“溫和”些而已。當托馬斯解釋物體之間具有不同特性的原因時,就提出是由于潛入物體中的“隱秘的質”所決定的,例如,銅之所以是銅,是因為它里面潛藏著“銅”這種“特殊實體”。而銅所以能壓延,則是因為它們里面潛藏著“壓延性”這種“隱秘的質”,按照這種觀點,有多少種物體的特性,就有多少種“隱秘的質”,那就不必深入研究事物內部結構和相互關系了。這種學說在中世紀嚴重的妨礙了科學的發展。
托馬斯在神學世界觀的基礎上,又制造了一整套反動的政治、倫理觀點。在政治思想方面,托馬斯是教會權力至高無上說的捍衛者。在他看來,教會高于世俗的國家,就象神高于人,靈魂高于肉體一樣。教皇是地上的“基督的代理人”,應該掌握全世界的政權,國家必須服從教會,國王必須順從教皇。除此之外,托馬斯也極力維護封建君主的統治權力。他認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它能造成嚴格的統一,保障國家的和平。君權是神授的,它負責控制和指導人們的塵世生活,托馬斯說:如果沒有一個統治者控制和指導民眾,社會就會解體。
托馬斯還提出一種“自然法”學說,認為一切“人類法”都是以“自然法”為依據的。而“自然法”則是基于人的“自然理性的光輝”,是“神的光輝”在人們身上的“印記”。因而,“自然法”歸根結底是來源于上帝的“天命”,并且按照“天命”支配著人類,進而決定著社會秩序,亦即封建的關系。正是因為從反動的“天命論”出發,托馬斯把封建等級制度說成是上帝規定而不可改變的秩序。被壓迫的民眾企圖提高自己的等級、地位是有罪的。
在倫理學上,托馬斯從靈魂不死的觀點出發,大力宣揚“來世幸福”。他說:塵世生活的幸福并不是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對上帝的靜觀,從而使靈魂得救。這只有在來世,在彼岸世界才能做到。托馬斯認為追求這種“最高幸福”是人的“自然欲望”和人生的最終目的。判斷人的行為之善惡,即要視其是否有助于達到這個目的。他認為為爭取現實生活的幸福而斗爭,就是惡,就是犯罪。一切犯罪行為中最大的犯罪行為就是異端或異教行為。他主張對一切有異教行為的人,不僅革除教籍,而且要活活燒死,“將他們從世界上消滅掉”。可見托馬斯的政治、倫理觀點,無一不是為維護天主教會的至高無上權力,為維護封建剝削制度服務的。
托馬斯的包羅萬象的神學唯心主義體系,是西歐中世紀封建意識形態的典型表現。它產生后很快就上升為思想領域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學說,被教會當成同一切異端進行斗爭的最重要的武器。因此,在中世紀思想發展史上起了特別反動的作用。托馬斯的思想,雖然早已被新興的資產階級的進步思想家批判和拋棄,但是到了帝國主義時代,一批為沒落資產階級服務的天主教哲學家卻重新復活了托馬斯學說,提出所謂“新托馬斯主義”。他們極力歪曲現代科學成果,猖狂地向馬克思主義進攻,成為當前資產階級哲學中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急先鋒。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84.html
上一篇:阿克巴生平簡介,阿克巴歷史評價,阿克巴怎么死的?
下一篇:阿爾弗雷德生平簡介,阿爾弗雷德歷史評價,阿爾弗雷德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