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王導列傳
中國古代的門閥制度在魏晉時期達到鼎盛,有晉一代權勢最盛、威望最高的士族,莫過于王氏。東晉王導便是王家的佼佼者,終其一生執掌權衡,輔朝三代,于大廈傾覆之際重整河山,國家危難之時扶持乾坤。
當世蕭何
王導,字茂弘,其祖父官至光祿大夫,父親為鎮軍司馬。王導少年時便很有風度,有遠見。14歲那年,陳留高士張公見到他,十分驚奇,對他的堂兄王敦說:“這個孩子無論相貌還是志向,都是將相之才。”王導出仕的時候,承襲了祖上爵位。
晉元帝司馬睿還是瑯邪王的時候,王導就與他交情很好。當天下大亂之時,王導全力擁戴司馬睿,并立下復興晉室的偉大志向。司馬睿也很器重這位曾經志趣相投的摯友,兩人關系十分密切。司馬睿在洛陽的時候,王導請他回到封地。等到司馬睿鎮守鄴城的時候,便請了王導做安東司馬。上報的軍國大計,司馬睿一定要與王導商量,王導也積極籌劃。后來,司馬睿鎮守建業時,當地的吳人不肯歸附,過了一個月,也沒有一個士族拜訪司馬睿。對此,王導深感憂慮。這時,王敦朝見,王導對他說:“瑯邪王雖然仁德,但名望還輕。兄長你的威名遠揚,應該想辦法匡扶時局。”恰逢三月上巳節,司馬睿親自去觀看修禊儀式,路上乘坐肩輿,頗有威儀,王敦、王導和諸位名臣騎馬跟隨。吳中望族紀瞻、顧榮私下觀望,看到這威儀的場面十分吃驚,于是迎拜在道旁。王導看到后便對司馬睿說:“古代王者,無不禮遇遺老賢才,詢問風土人情,虛心坦誠,招攬天下俊杰。如今天下大亂,國土分崩,我們的基業還在草創之中,當務之急便是取得民心。顧榮、賀循二人是當地望族,應該先把他們吸納過來。如此,其他人必定歸附。”司馬睿于是派王導親自上門拜訪顧榮、賀循,此二人之后又朝見司馬睿。以后,各地士族相繼以君臣之禮尊奉司馬睿。
永嘉之亂后,中原人十之六七逃往江左避難,王導勸司馬睿趁機籠絡賢人君子,以圖大事。當時北方雖亂,荊州、揚州等地卻很太平,戶口殷實,王導認為執政的首要便是清靜,常勸諫司馬睿克己勤勉,匡扶皇室,扶綏宇內。司馬睿也因此更加依賴王導,朝野上下也無不敬服王導,都稱他為“仲父”。司馬睿曾經對王導說:“你就是我的蕭何啊。”永嘉末年,王導遷丹陽太守,加輔國將軍。王導上箋推辭。東晉建國后,拜王導為丞相軍諮祭酒。
桓彝剛過江時,見朝廷勢力微弱,十分憂慮。后來桓彝見了王導,兩人談論時事,一番言論后,桓彝感慨地說:“我見到了管仲,晉室無憂了。”一次,士人們宴飲,周感嘆說:“風景一樣,卻不是舊山河了。”眾人相對流淚,只有王導變了臉色說:“各位應該齊心協力共扶王室,克復神州,何故在這里像楚囚一樣相對飲泣?”大家這才止住悲戚。
東晉草創,很多制度都不完善,王導上書,提了很多有利時政的建議,司馬睿深以為然。在王導的倡議下,東晉建立了學校。司馬睿稱帝后,曾令王導與自己同坐。王導堅決不肯,說:“如果太陽與萬物同列,那么蒼生要仰望誰呢?”王導曾推薦太子左衛率羊鑒討伐叛亂,結果羊鑒大敗。王導上疏請求自貶,司馬睿不許。
數平戰亂
后來,王敦起兵,以伐劉隗為由出兵建康。劉隗勸司馬睿誅殺王氏滿門。王導率家族子侄二十余人,每天早晨跪在宮門待罪。司馬睿素知王導的忠貞氣節,便將朝服還給王導,召見了他。王導叩首謝罪說:“逆臣賊子歷朝歷代都有,誰想現在卻出在我的家族。”司馬睿光著腳扶起他說:“茂弘,我剛剛以重任托付給你,你怎么就說這樣的話呢?”從此對王導更加倚重。司馬睿稱帝之初,王氏家族勢力如日中天,王敦本人也有專權的野心,賢明的司馬睿便成了他的絆腳石。王敦便想擁立他人為帝,王導卻堅持擁戴司馬睿。及至這次事件,王敦對王導說:“從前不聽我的話,現在差點全族覆滅。”然而王導依舊秉承公正,王敦拿他也沒辦法。
王導
東晉建立以后,王導任宰相,他的堂兄王敦掌握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王氏權勢甚至蓋過了司馬氏,所以當時人們說:“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一向待人寬和,但有一件事令他耿耿于懷。王導詣臺請罪的時候,正逢周入宮,王導哀求周說:“我一家百余人的性命就拜托你了。”周當時并未理睬王導,入宮之后,卻對司馬睿說王導是個忠臣,懇求司馬睿寬恕他。周出宮時,王導仍跪在那里,再次請求他,他不僅沒有答應,還說:“殺了那些賊人,也換個大官當。”王導以為周見死不救,便銜恨在心。后來王敦進了建康城,王氏家族再度得勢。提到周時,王敦說:“周、戴若思很有人望,應該位列三公吧。”王導沉默不語。王敦又說:“那就做個仆射吧。”王導還是不說話。最后王敦說:“那就只能殺了他們了。”王導仍舊沉默。于是,王敦殺了周和戴若思。歷經此劫后,王導重新執政,當他翻閱從前的檔案,看到周請求赦免他的奏折時,不禁追悔莫及,悲痛萬分。他對兒子們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幽冥之中,我辜負了這位良友啊。”
司馬睿去世后,晉明帝司馬紹即位,王導受命輔政,遷司徒,一切就好像當年陳群輔佐曹魏一樣。王敦再次興兵作亂。這時,王敦生病,王導便帶著家族子弟發喪,群臣得知后以為王敦病死了,登時斗志高昂。司馬紹討伐王敦時,對王導毫無猜忌,授予他符節,都督諸軍,領揚州刺史。平叛王敦后,司馬紹賜予王導無上殊榮,王導固辭不受。不久,司馬紹去世,晉成帝司馬衍即位,王導再次受詔為托孤大臣,同時受命的還有大臣庾亮。將軍蘇峻在討伐王敦之役中立功,頗受重用,庾亮要削其兵權,蘇峻起兵叛亂,殺入建康城。蘇峻敬重王導德望,不敢加害,可他對司馬衍卻毫無君臣之禮,王導便謀劃著帶司馬衍離開建康,可惜沒能成功。咸和四年(329),溫嶠、陶侃平定蘇峻之亂,建康城中宗廟宮殿化為灰燼,大臣紛紛提議遷都,相持不下。王導力排眾議,說:“建康,古代的金陵,是帝王的舊居,孫權、劉備都稱此處為王者之宅。古代的帝王不會因為簡陋而遷都。現在北面盜寇橫行,正窺視著我們,一旦我們遷都示弱,便是給了他們機會。如今我們應該鎮守在這里,臣民自會安定。”就這樣,遷都事宜作罷。
三代重臣
年輕的晉成帝司馬衍很尊重王導,每次見到王導都要行禮,他給王導寫的信中,常常出現“惶恐言”等謙恭的言辭,就連中書作的詔書詢問王導事宜,都要稱“敬問”,漸漸地,這便成為定制。王導生性簡樸,家中的糧倉從不儲存糧食,衣服也很簡單。司馬衍知道后,便賜給王導一萬匹布。王導生病的時候不能上朝,司馬衍便親自登門,在王導家中飲酒作樂。王導見司馬衍時,可以乘車直入殿中。司馬衍對王導的敬重由此可窺見一斑。
后趙石虎侵擾歷陽(今安徽和縣)時,王導帶兵出征,凱旋后進位太傅、拜丞相。當時,庾亮坐鎮在外,掌握兵權。南蠻校尉陶稱在王導面前離間,說庾亮要對建康用兵。有的人勸王導秘密提防,王導義正詞嚴地說:“我和元規(庾亮)休戚與共,悠悠之談,當止于智者。即便真的如你所說,元規舉兵而來,我便戴著頭巾(庶人不冠)回家去,又有什么懼怕的!”為了平息流言,王導上疏,說庾亮是皇帝的舅舅,應該禮遇,于是人們再不敢詆毀庾亮。然而,庾亮并未體諒王導的良苦用心,擁兵自重,很多人都依附他。王導再三忍讓,卻見庾亮愈發強勢,心中也很不平。當時,庾亮駐軍建康城的上游,一次,西風大作,吹起塵土,王導用扇子遮擋,緩緩地說:“元規的塵土污了人。”咸康五年(339),王導去世,終年64歲。司馬衍在朝廷上舉哀三天,喪葬禮儀極其隆重,所有中興大臣都不能與之相比。
上一篇:王安石列傳
下一篇:班超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