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鐸
馬鐸,字彥聲,號梅巖,福建長樂人。父馬谷進,娶妻卓氏,不育,又納妾,生馬鐸。該妾因遭卓氏嫉恨,勢不相容,遂改嫁同邑李姓,生子名馬,后改名李騏。李騏與其同母異父兄馬鐸皆中狀元,當時成了曠世奇聞。馬鐸自幼聰穎異常,年稍長即拜師問學,最初從鄉(xiāng)先生鄭孟宣學《禮》,漸旁通《易》、《詩》、《書》,于子史百家多所涉獵,作文不假思索,下筆立成。被選為治《詩》太學生。永樂九年(1411)參加應天府鄉(xiāng)試,中舉人,次年會試中試,廷試擢為狀元,時年46歲。和馬鐸一同參加此科會試的,有一個叫林志的人,是馬鐸的同鄉(xiāng)和同學,其才實高出馬鐸一籌,福建鄉(xiāng)試即為全省第一。此次會試又為第一。馬鐸深知自己比不過他,而林志也暗暗以狀元自居。1個月后,林志以會試第一的身份與馬鐸等人一同參加廷試。廷試剛結(jié)束,林志即打聽別人的答題情況,他可能是怕有人超過他,逐個問詢,覺得都比自己所答差得很遠,更相信狀元非己莫屬。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殿試結(jié)果,馬鐸被欽點為狀元,林志屈居第二。林志大失所望,怏怏不樂,仿佛到嘴的肥肉沒有吃到,心中特別難受,對于自己屈居于馬鐸之下,尤為不服,常當面奚落馬鐸: “你一個十足的草包狀元,何以居我之上?豈不是老天沒眼?”馬鐸已是事實上的狀元,當然受不了這樣的嘲諷,因而反唇相譏,當仁不讓,二人甚至不惜于朝堂上爭得面紅耳赤。這件事很快傳到成祖朱棣的耳朵里,為調(diào)息紛爭,成祖遂想一妙法。某一天,成祖皇帝將二人喚至殿前,說: “朝廷開科取士,本為招納賢才。依理說,朕當日親筆點定狀元,不容異議。然朕更不想誤屈賢才,以招天下非議。思之再三,決定當二位之面,再考一次,以決高低。朕有一聯(lián)在此,你二人誰先對出下聯(lián),誰便是真正的狀元。朕的上聯(lián)是‘風吹不響鈴兒草’。”沒等說完,馬鐸便應聲答道: “雨打無聲鼓子花。”皇上大為嘆賞。再看林志,憋了半天,一個字也沒憋出來,遂表示服氣,還賠了不是,表示以后再也不找馬鐸的茬了。其實,成祖此舉完全是糊弄人。馬鐸年幼時即聽說過此聯(lián),一直熟記于胸,故而應對如流; 而林志未聞此聯(lián),任他胸羅10萬卷,也只能臨陣瞠目。馬鐸及第后,官翰林院修撰承務郎。馬鐸為人剛直不阿,表里不二,仗義執(zhí)言,不避權(quán)貴,頗得上司信任。此時明政權(quán)已遷都北京,而留皇太子朱高熾監(jiān)國于南京,馬鐸亦留南京為太子之輔佐。其辦事認真、不避艱勞,給皇太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馬鐸屢得重用,每當翰林學士、國子祭酒、司業(yè)因公外出,皆命馬鐸兼攝其事,并且每每不辱使命。仁宗明于用人,馬鐸勤于事君,一時傳為美談。有一次,永樂皇帝自北京賜書給南京國子學師生,按規(guī)制,必須由國子監(jiān)祭酒專程北上答謝皇恩,但正巧祭酒因事罷職。1個多月后,馬鐸方受命署國子監(jiān)事,此時再往答謝,為時已晚。眾人都勸馬鐸,說他到任已遲,可免此行,但馬鐸執(zhí)意北往,眾人見勸阻不得,又相率奉送旅費,馬鐸一概謝拒。又,國子監(jiān)中有一些資歷較高的積年老臣,見了年輕的官員,老愛擺架子,甚至有意尋茬。馬鐸遇有這種人,即當眾直刺其非,令其改正,從來不講面子,惟知以理服人,公事公辦。馬鐸一生,居官有剛直之聲,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譽。他有一個弟弟,雖為異母所生,但兩人極為要好。弟弟比他死得早,弟去世時,他悲慟欲絕,專程回家,為其擇地而葬。馬鐸臨死前,遺囑家人與其弟同葬一處,真可謂生死相依了。馬鐸在京城做官時,其住處道旁有一個水塘,有一年冬天,半夜忽有人墜入其中,馬鐸聞聲披衣急起,忍著刺骨的寒風,將落水者救起。其時,溺水者已奄奄一息,鐸喚家人將其抬至家中,為其換衣、喂飯、吃藥,終于得救。其濟人危難,類此尚多。閑暇時,他常以讀書鼓琴自娛,名其讀書處曰“梅巖書屋。”尤擅作詩,有《玉巖集》行世。其《送人歸平陽》詩曰:
太行山上西曰微,桐鄉(xiāng)城下竹人稀。
關(guān)河萬里愁歸客,汾水秋風孤雁飛。
其詩頗具唐人遺風。永樂二十一年(1423)六月,馬鐸卒于官任上,時年58歲。
上一篇:馬適
下一篇:駱成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