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孟子說告子不知道這義是在心頭上發生的,也不知道這浩然正氣不是靠外在的義行就可存養得來的。告子整天在外面經營,所以告子根本不懂什么是義呢!由這段話便可知道,孟子一直在向我們強調這義是在內不在外的呀!
為什么“告子未嘗知義”?因為告子說:“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告子所謂的“言”在外!照告子這句話的意思,要得到你的本心本性之前,必要先去雕飾你的言行舉止,可見告子他認為心的主宰在哪里——在外!這與朱熹要我們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是一樣的疏失!
長此以往,豈不是叫天下所有的學子,徹底地與本心本性失聯了嗎?豈不是要天下學子都去淪落為義襲了嗎?為了補救這個弊端,所以孟子不得不用強烈的口語,直批告子說:“他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義!”
為什么孟子常常要批判別人,原因就在于這個人講的話很能迎合人心,聽起來好像都是對的,而且信徒很多,但在關鍵處卻發生徹底的錯誤。雖然看起來錯的也不多,就幾個字而已,但這影響大不大?真是非常的大!可以說流毒無窮,所以不妄說人的圣賢,也不得不直批呢!
一個學問真不真,其關鍵就在于“內外”的問題而已。“非義襲而取之也”!內在的問題要由內在來解決,外在的問題要由外在來解決,養浩然之氣是身內事,不是身外事的努力可以巧飾的。
氣是跟著心來走的,身中的陰陽之氣要得到凈化,唯有你的心先凈化;身中的陰陽之氣要和合,唯有你的心先和合。
心的陰陽先合了,心先不二了,氣是跟著心走,氣的陰陽就慢慢地交合了,雜氣就慢慢被剝除在外了。所以佛家說:“萬法惟心!”一切的關鍵就在這心呀!當然這個義所指的也是這個心!
前面我曾說過“志壹動氣”,壹就是合了,心不二了,對待合而為一,無二無別了,這氣就開始走向另一條造化之路。怎么造化?由分而合了,由雜而精了,這個法身內的造化開始動起來了。
如果在心中仍存有對待的情況下去運行造化,那么心先分了、先雜了,氣再怎么造化也不能純!心有了污染,氣再怎么造化也是往污染的路上走的!這是輪回的路,不是回天的路,回天的路是萬殊歸于一本的,是陰陽和合的。分與合的根本就在心。
什么樣的心才能使陰陽重新和合?這就是千經萬典說不破的三教心法所在了!此心若能于黃庭竅內的氣機起伏變化皆無分別取舍,氣就往和合的方向去造化了。這只是觀念上的一個轉變而已,卻足以啟開見性之門!
上一篇:志壹則動氣
下一篇:持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