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宗李秉常
秉常,即位時年僅8歲,由皇太后梁氏攝政,太后之弟梁乙埋為國相。
一、母黨專政,倒行逆施
太后梁氏姐弟是漢人,在西夏皇族中自然沒有多大威望,但是他們依靠先帝諒祚的專寵,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在朝中形成相當大的勢力。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梁氏姐弟乘新帝幼沖之機,大力擴展自己的力量。他們選用親信,培植黨羽,凡近臣要職,全用親屬。同時排斥異己,如都統軍嵬名浪迂,是景宗元昊之弟,毅宗時任過國相,他精通兵法,熟諳邊事,因為對梁氏不滿,這個三朝元老被罷官流放。這樣,很快地在貴族中聚成一個以梁太后、梁乙埋和大將都羅馬尾、貴族罔萌訛為首的母黨集團,牢牢地控制了西夏的最高統治權。
為了爭取黨項貴族的支持,梁氏提出恢復蕃禮來籠絡人心。乾道二年 (1069)梁太后用秉常的名義,上表宋朝,請求恢復夏國的蕃儀,得到宋朝的允許。元昊曾經提倡蕃禮,諒祚改用漢禮,此時梁氏又恢復蕃禮。
在對宋關系上,他們不顧毅宗與宋訂立的講和條件,連年進攻宋朝,企圖用戰爭手段來提高自己的威信,并以此向宋索取厚賜。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70),梁氏點集夏國全部兵力,號稱數十萬之眾,傾巢而出,分幾路大軍進攻宋朝的環、慶等州。實際上這是一次軍事冒險行動,夏兵氣勢洶洶,但外強中干,國內空虛,吐蕃首領董氈探悉實情,出兵騷擾夏境。梁乙埋聞聽后方被擾,十分驚恐,連忙撤兵回夏。一場聲勢浩大的侵宋戰爭,煙消云散。天賜禮盛國慶二年 (1071),梁乙埋又率夏兵攻宋,但出戰屢遭不利,士氣低落,后來幾乎連兵都點集不起來,只得乞求遼道宗出兵助戰,才勉強收場,同年五月,梁氏見出師不利,退兵無顏,在進退無奈之下,只好遣使與宋議和。
梁氏母黨集團的倒行逆施和窮兵黷武,加深了西夏國內的矛盾,銀、夏一帶的生產遭到破壞,西夏居民的生活更加惡劣。
二、秉常被囚,夏宋開戰
大安二年(1076),秉常16歲,開始親理朝政。但是,當時梁氏母黨已經完全控制國政,秉常只是一個傀儡而已。大安六年(1080),秉常在一部分皇族的支持下,提出下令取消蕃儀,恢復漢禮。然而就連這么一點小小的反抗表示,也被母黨勢力否定了。
大安七年 (1081),秉常已經21歲。他對母黨的跋扈行為深感不滿,為了削弱梁氏的勢力,他接受大將李清的建議,將黃河以南的不毛之地劃歸宋朝,以此借助宋朝的力量,對付梁氏。但是李清尚未出發赴宋聯系,此事已被梁氏得知,即命幸臣罔萌訛先將李清誘出殺害,然后將秉常囚禁在興慶府城外。
此訊一出,朝廷內外震驚。秉常的皇族親黨和各部酋長非常憤怒,即領各部兵卒,固守堡寨,與梁氏對抗,一時國中大亂。保泰統軍禹藏花麻以皇帝失位為由,請求宋朝發兵征討梁氏。
宋神宗正在等待復仇的機會,一看時機來到,就出兵分五路伐夏。宋軍的部署是以李憲為五路統帥,出熙河路; 種諤出鄜延路; 高遵裕出環慶路; 劉昌祚出涇原路; 王中正出河東路,計劃由劉、高兩路會師靈州,直搗興州; 王、種兩路會師夏州,進攻懷州,最后合攻興州。并且有吐蕃大首領董氈派兵從征,利用側擊,牽制西夏右廂兵力。
戰爭開始,劉昌祚的五萬人馬先進,奪取堪哥平磨哆隘口,直抵靈州城下。但是劉昌祚受高遵裕節制,高遵裕嫉妬劉昌祚獨成大功,故意命令劉昌祚稍待后兵,致使劉昌祚不能乘勝立即攻城。待高軍到達,夏兵已經作好防御準備,嚴城以待。宋軍在互相嫉妬之中輕失戰機,以致圍城十八天不能攻克。夏兵則趁宋軍久攻困乏之時,突然決放黃河七級渠水,淹灌宋營,同時抄絕宋軍糧道。宋軍連困加餓,又遭凍溺,傷死無數,不戰自潰。高遵裕軍八萬七千人,只剩下一萬三千殘兵。種諤軍九萬三千人,雖初戰獲小勝,但行至夏州索家平時,適逢天降大雪,軍中衣糧缺乏,士卒潰散,只剩三萬人歸隊。王中正軍六萬人,出麟州,渡無定河,循水北行,但沿途都是沙濕地帶,宋軍很不習慣,人馬多遭陷沒,幾至寸步難行,勉強行至宥州奈王井,軍糧已經告竭,士兵已失二萬,無法再進,被迫退回。宋軍五路統帥李憲雖獲小勝,駐營于天都山下,得悉各路失利,不能久戰,領兵撤歸熙河路。宋朝聲勢浩大的五路討伐就這樣草草收兵了。
這次宋、夏之戰,西夏防御勝利的原因,主要是夏兵還具有較強的戰斗力,而且能因地制宜,出奇制勝。戰爭初期,當夏兵屢屢敗退時,梁太后十分驚慌,急召群臣商議對策。一些少壯派將領竭力主張迎擊,唯獨有一老將提出了 “不戰而困” 的計策,就是堅壁清野,斷絕敵人的糧餉,誘敵深入,集中力量打擊敵人。結果證明,此策有效。這個老將提出的計策,實際上就是元昊對付宋軍的基本策略。宋朝在這次戰爭中的失敗,暴露了宋軍將領不和、指揮不靈、兵士紀律松弛,士氣低落,戰斗力薄弱等弊病。宋神宗本來想趁西夏內亂之機,出兵討伐,企圖一戰告捷,重懲西夏,誰知適得其反,在外敵兵臨國門的情況下,西夏將領能以大局為重,一致對外,抗擊宋軍。
這場戰爭使西夏遭受了不小的損失,戰后不僅“歲賜既罷,和市亦絕”,而且由于堅壁清野,前線空虛,被宋軍取得邊境許多據點。宋、夏交界的橫山之地,“不敢耕者至二百余里。”
一年后,夏、宋之間又發生了一場戰爭—— “永樂之戰”。
為了消除西夏的威脅,宋廷內有些大臣主張從銀州起,在宥州、夏州、鹽州、會州、蘭州等地修筑城寨的計劃,認為用這種修筑堡寨,步步為營的辦法可以困逼興州、靈州,迫使西夏就范。實際上這是用牢固的前哨基地組成防御線,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計策。宋神宗決定派徐禧到邊境視察,并且接受徐禧的建議,興工修造了位于銀、夏、宥三州交界處的永樂城 (今陜西米脂縣西,近無定河),城成,新名銀川砦。
西夏當然不會允許宋朝把釘子打在自己的地面上。城剛筑就,西夏就派三十萬之眾來攻。徐禧帶諸將登城了望,只見城西夏兵布滿原野,竟然一眼望不見邊。宋將見夏兵人多勢眾,陣列有序,軍旗獵獵,喊聲震天,不免驚恐萬狀。夏兵發動進攻時,先由葉悖麻率領號稱“鐵鷂子”精銳騎兵沖蕩過河,來回馳騁,聲勢非凡,軍威振奮。徐禧被迫領兵應戰,宋軍不戰先懼,一觸即潰,逃回城中。夏兵乘勢迅即將永樂城團團圍住。夏兵占據水砦,切斷城中水源。城中宋軍饑渴難忍,甚至絞馬糞汁充作飲料,渴死大半。永樂城告急,宋方沈括、李憲等率兵趕來增援,在半途被夏兵阻擊,無法赴援。守城宋軍在夏兵圍城打援之下,外無救兵,內無飲水,力竭難支。入夜,忽降大雨,宋軍如逢甘露。正在慶幸之際,夏兵卻已乘雨勢急攻,永樂城即告陷落。此戰,宋軍自徐禧以下二百余將全部陣亡,兵士損折萬余。夏兵接著包圍米脂,耀兵三日,揚長而去。
宋神宗接到永樂城慘敗的消息,又氣又恨,竟然臨朝痛哭,弄得宋廷上下一片悲慟。戰后,夏、宋再度議和。
三、秉常復位,困境難變
兩次戰爭雖然都以西夏的勝利而告終,但是西夏的國力總究有限,承受不了戰爭的耗費。連年戰爭造成國內財力困乏,物價暴漲,一尺布竟漲至十千文錢。官兵怨恨,民不聊生,朝中對梁氏專權的不滿情緒日趨激烈,要求惠宗復出的呼聲也日趨高漲。梁太后與梁乙埋自知眾怒難平,只好決定讓秉常復位,以此緩和國內的矛盾。
大安九年 (1083),就在永樂之戰結束后約半年,秉常即位,這時他已24歲。
盡管朝中上下對秉常復位寄于希望,但是秉常并不能改變西夏的困境。西夏國政仍然掌握在梁太后和梁乙埋手里,他們一面遣使向宋表請稱臣納貢,重新得到宋朝的“歲賜”; 一面又以索要西夏舊有疆土為由,不斷攻掠宋朝邊境。
大安十一年(1085),國相梁乙埋終于死了,但是梁太后又將梁乙埋之子梁乞逋立為國相,梁氏姐弟專權變成姑侄專權,秉常仍然擺脫不了梁氏的控制。八個月后,專橫一世的梁太后也死了,梁乞逋失去了靠山,地位開始動搖。
這樣,與母黨對抗多年的皇族勢力抬頭了,皇族仁多保忠分掌左右廂兵,握有兵權,于是以他為首的皇族勢力開始與梁乞逋公開抗衡。西夏統治集團內皇族與母黨的斗爭一度尖銳起來。
復位才兩年的秉常,在這種激烈的爭權奪利之中結束了短促的一生,于天安禮定元年 (1086) 死去,終年26歲,在位19年。
上一篇:惠宗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
下一篇:惠帝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