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概況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对娊洝?,古代簡稱《詩》,共305篇,概稱“詩三百”,也有的稱“三百篇”,漢初被奉為經典后才稱為《詩經》。漢朝以來,它又是儒家重要的經典,被列為“五經”之一,是科舉時代必讀的教科書和思想教化的重要工具。
傳統認為,《詩經》是孔子刪定成書的。據《史記》記載,《詩經》原有三千余篇,經孔子刪定,取其可施于禮義教化者,凡存三百零五篇。現在看來《詩經》是經過許多人長期的收集整理匯編而成,編定成書應該在春秋中葉。在孔子的辦學過程中,作為學生的教材,孔子肯定整理過《詩經》,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詩經》收集的詩,基本上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之間的五百多年)的作品。詩的來源大體上有兩個:一是采集而來的詩。古代設采詩之官,《漢書·食貨志》記載:“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倍谦I詩。何休注《公羊傳》說:“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于邑,邑移于國,國以聞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边@是說各國將所采的詩獻給周朝天子。這一部分所采的詩起源于民間歌謠。統治者采詩的目的是通過民聲、風俗以知國政之得失。
《詩經》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類。
1.風
《詩經》有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共收錄了160首?!帮L”即“土風”、“土樂”,也就是地方樂調的意思。《詩大序》解釋說:“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边@種牽強附會的解說主要是受儒家“詩教”的影響,現在基本上已被推翻。內容方面,有描述各地風土民情的,有抒寫青年男女戀情的,有對統治者丑惡行徑的揭露和對剝削壓迫反抗的,也有對勞動和愛國精神謳歌的。大部分詩篇來源于社會現實,直接抒寫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不加雕琢,清新質樸。語言源于普通民眾的口語,刻畫細致,描摹生動,非常富有表現力。性質上屬于早期的民間歌謠。在藝術上,《國風》是《詩經》中成就最高的部分。
《國風》是因其所在的地域而得名。這十五國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陜西、河南、山東、山西、湖北,大多集中于河南。以黃河流域為主,向南擴展到江漢流域,基本包括了當時中國的全部地域。這些遼闊的大地,孕育了我國優秀的古代文化。“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國,大致從洛陽向南至湖北北部長江、漢水一帶;“召南”是召公的屬國,在周南的西面,今陜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另外,邶、鄘、衛、王、鄭、檜、陳在今天的河南北部、西部、中部以及東南地區,秦、豳是今天的陜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區,齊、曹在現在的山東東北部及西南部地區。魏、唐是現代的山西南部和中部。
2.雅
《詩經》中的雅詩,分為小雅與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收錄105首。據說,“雅”本來是一種樂器,歌唱雅詩時,便以“雅”這種樂器伴奏,后來就以樂器名作為了樂歌名。又有部分人認為,古代“雅”字與“夏”字相通,“夏”字的本義是“中國”,所以便稱流行在中原一帶而為王朝所推崇的正聲為雅聲、雅言、雅詩。
《大雅》主要是朝會樂歌,基本上是西周時期的作品。部分頌詩的內容,與祭祀詩沒有太多的區別,主要應用在諸侯朝聘、貴族享宴等場合。比那些只應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內容上豐富了不少。西周盛世不過七八十年的光景,穆王、夷王以后,統治者腐化墮落,社會矛盾加劇,到了厲王時代已是民怨沸騰,厲王最終被不堪其苦的國民放逐。宣王繼位后吸取前車之鑒,實行開明政治,允許對王政得失提出批評。但是,周邊的部落頻繁騷擾,戰爭不斷,導致剝削加重,這又加深了社會危機。幽王當政后更是昏虐殘暴,西周終于滅亡在他的手里。《大雅》中的一部分諷諫詩,正是產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其中的重要篇章都集中在厲王、幽王兩代。
《小雅》的詩篇,大部分是西周后期的作品。其中也有一部分是朝會和貴族享宴的樂歌,這些詩在內容上與《大雅》沒有多少區別,主要產生在宣王時代。宣王“中興”圖治,修禮興樂,公卿們就制作一些予以頌揚的詩歌,或緬懷先王,或記述宣王的文治武功,范圍也就由朝會擴展到貴族社會的各種儀禮和朝宴。這一部分詩歌是反映貴族社會生活和習俗的。
西周后期社會危機重重,貴族矛盾激化,部分士大夫就寫了一些諷諫性的詩;還有一部分不滿現實、感嘆身世、抒發怨憤的怨刺詩。
《雅》詩的篇幅一般較長,句法、用韻也都比較整齊,布局嚴謹,組織周密。語言上,《雅》詩一般不如《風》詩通俗易懂,而且抽象議論較多。在風格上,《雅》詩莊重而舒緩,表現出典雅穩重的特色。
3.頌
《詩經》中的頌,分為周頌、魯頌與商頌,其中《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合稱“三頌”。共收錄40首詩,這些頌詩,大部分是用來祭告神明的樂詩。
“頌”即“容”?!对姶笮颉氛f:“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薄懊朗⒌轮稳荨?,就是贊美“盛德”的舞蹈動作。因此,現代學者認為,《頌》是古代宗廟祭祀的舞樂,其中一部分是舞曲,祭祀時一邊歌唱一邊舞蹈。
《頌》詩大多流于抽象空洞的說教,缺乏形象性和韻律美,也很少像《風》、《雅》一樣運用比、興手法。《周頌》的產生時代較早,盡管語言典雅莊重,但缺乏活潑清新,押韻也不規則?!遏旐灐返臅r代比《周頌》要晚,風格上受到了《風》、《雅》詩的影響?!渡添灐芬话闫^長,敘事具體,韻律也比周頌、魯頌和諧。
《周頌》是西周時期王室的祭祀樂詩,主要產生在西周前期奴隸社會的興盛時期?!吨茼灐分凶钤绲脑?,是武王伐紂班師回朝祭祀文王時制作的《大武歌》六篇,比較可信的是保存在《詩經》中的《武》、《賚》、《桓》三篇。最晚的詩是昭王初年祭祀武王、成王、康王的《執競》。這些詩大致產生在西周前期百年左右的時間,它們是由史官和太師制作而成。
《魯頌》比《周頌》晚了九個世紀,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宗廟祭祀樂歌。魯國是周公的后裔封地,在今山東的曲阜一帶。朱熹在《詩集傳》中對《魯頌》的來源進行了說明:“成王以周公有大勛勞于天下,故賜伯禽以天子之禮樂,魯于是乎有頌,以為廟樂。其后又自作詩以美其君,亦謂之頌?!睋甲C《魯頌》四篇是魯僖公時制作,其中《閟宮》一篇作者署名奚斯,是魯大夫的公子。
《商頌》是宋國的宗廟祭祀樂歌。商周時期,戰勝的奴隸主對戰敗的奴隸主的后裔仍保存封地。由此也可見上古時代對祭祀的重視。武王滅商后,封商朝的后裔微子啟于宋(今河南商丘),并令其修禮作樂奉祀自己的先王?!渡添灐肺迤膬热荩械氖怯浭鲆笊滔茸娴墓I,有的是歌頌宋襄公伐楚的事跡。
上一篇:《尚書》概況
下一篇:“三禮”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