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李邕
《李邕》:李邕(678—747),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少知名,薦為左拾遺。以文名天下。善書法,工行書。師法二王,又自出新意,縱橫開合,風采動人。李陽冰稱之為 “書中仙手”。《宣和書譜》云: “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右軍行法,既得其妙,復乃擺脫是習,筆力一新。” 傳世作品有《李思訓碑》、《麓山寺碑》等。
書中仙手
李邕出身于書香之家,其父李善是唐代大學者,以注 《文選》 而著名。天寶年間,李邕遷為汲郡北海太守,故又世稱“李北海”。李邕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不但文名滿天下,書法也很擅長,尤工行、草書。
李北海為人豪放爽直,不拘細節。他注重義氣,愛惜人才,以文章書法名重當時。李北海善為碑頌,親自撰文書寫,所以求他寫碑文的人很多,他也因此獲得了許多錢財。但李北海重義輕財,將寫碑所得錢財全用來拯救孤苦,周濟窮人,因此頗受時人贊揚。時人譽其有文章、書法、正直、解辨、美、烈 “六絕”。
唐代書壇名家眾多,書體咸備,特別是楷書被創造發展到極盛,幾乎再無路可走。在這種情況下,李北海另辟蹊徑,專攻行、草,并以行書入碑,開辟出了一條新路。李北海的書法,初學王羲之,但不受束縛,力求革新,一反初唐書壇端莊妍美之風,代之以筆勢雄健,鋒穎凌厲,倚側跌宕,展現出新的面貌。這在“右軍之勢幾奔走天下”的初唐書壇,實屬難能可貴。李北海之行書外見舒展奔放,內寓遒勁收斂; 結字似欹反正而舒,用筆遒勁展放而生; 極富個性,別具風神,令人耳目一新。李北海書法揚個性,重險側,縱橫開合,風采動人,被《續書評》稱為“如華岳三峰,黃河一曲”。李北海一生勤于臨池,集撰文、書丹、刻石于一身,給后世留下了不少書刻精品,較為著名的有《麓山寺碑》、《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等。
李北海結合自己學習二王書法的經歷和體會,曾言“似我者俗,學我者死”。意思是說學書不能只求形似,更要求神似,應該從精神氣質上去探尋、把握,要在繼承中求變、求新,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和個性。這一點在今天,依然很值得我們學習。
觸景生情
李北海之文章書翰正直,辭辯義烈,有過人之處。今廣東肇慶七星巖崖霹垢《端州石室記》,傳為李北海楷書,這里面有這樣一段觸景生情的故事:
傳說唐玄宗開元十五年的一天,李北海經過端州,在古道上騎馬奔馳,七星巖的壯麗奇景吸引了他,他就想下馬仔細觀賞,于是一勒韁繩。誰知馬沖勁過大,一時收勒不住,竟在石室巖洞口踏下一個深深的馬蹄印。李北海觸景生情,書性大發,下馬后揮毫疾書,一口氣寫下了著名的 《馬蹄碑》,因為地處端州,又稱為 《端州石室記》。
《馬蹄碑》是李北海傳世的唯一一通楷書石刻。李北海以行、草書名世,但在楷法森嚴的唐代,他的楷書基本功無疑也很扎實,只是后來側重行書罷了。這篇《馬蹄碑》賦文樸素雄美,氣勢宏大,是最早也最全面贊美七星巖的篇章。為了保護這塊著名的碑刻,后人還專門建立了“北海碑亭”。此碑書法方圓兼施,清新剛勁,自成一格; 用筆自然,結字嚴謹,端莊疏朗,為世所重。從此碑中,我們仍能感受到唐代楷書特有的溫敦、寬厚的氣度,這是宋元以后的楷書所不具備的。
《李思訓碑》 (局部) 唐 李邕
上一篇:收藏趣談·李苦禪
下一篇:楹聯趣談·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