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鞠躬盡瘁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候一位聰明機智、才略超群的人物,也是忠心耿耿、辛勞為國的政治家。千百年來,在人民心里,他是智慧和忠誠的化身,一直深受人民的愛戴和景仰。
諸葛亮的家鄉在山東,他從小死了父母,跟著叔父生活。他小時候就樹立了治國安民的雄心壯志。盡管當時戰亂頻繁,他卻不忘勤奮地讀書。待他長大成人時,已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了。
這年,北方軍閥混戰十分厲害。諸葛亮跟隨叔叔逃難到湖北隆中的臥龍崗,蓋了幾間草屋,住了下來。他在隆中邊耕種,邊求學,學問有了更大的長進。諸葛亮隱居在山林,并不是要逃避現實。他一直關心天下大事,準備選擇一個可以輔佐的領袖,幫助他作一番事業,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理想。
當時天下大亂,劉備拉起了隊伍,想趁機爭奪天下。他身邊已有兩員大將,一個叫關羽,一個叫張飛。兩人力氣大,武藝高,可就是缺少謀略,劉備急需能出主意的人。
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天下難得的人才,您如果能夠請他出來做官,幫助您出謀劃策、治國治軍,您統一天下的志愿就不難實現了。”
劉備很愛惜人才,聽了徐庶的話,心里非常興奮,就急忙帶著關羽、張飛到隆中去請諸葛亮。他去了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沒見到。接著,又第三次去拜訪。
劉備熱情地請求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統一天下的事業。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真心誠意,心里很感動,暗想:自己并不貪圖當官,只要一生能輔佐個好君主,實現政治理想,死了也不足惜。于是,他答應做劉備的軍師。
劉備得到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心里樂開了花。正如他所說,得到諸葛亮,他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
這年,諸葛亮才27歲。從此,他20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地為建立和鞏固蜀漢政權出謀劃策,奉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出山后,就積極幫助劉備,與吳軍聯合,在赤壁打敗了曹操的幾十萬大軍。很快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當時蜀吳兩國的力量都弱于魏國。諸葛亮的主張是蜀吳兩國聯合起來,才能生存。但是兩國為爭軍事要地荊州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劉備沒有好好聽從諸葛亮的勸告,一怒之下率兵進攻吳國,結果吃了個大敗仗。
劉備因為伐吳失敗,心情很壞,又加上征戰疲勞,得了一場大病。他在死前把諸葛亮請來,說:“你的才能比曹丕(曹操的兒子,魏國的皇帝)強10倍,一定能夠安定國家,最終完成統一大業。我的兒子劉禪,如果能夠輔佐的話,你就輔佐他;如果他實在沒有出息,你就代替他當皇帝吧!”
諸葛亮內心十分感動,流著淚說道;“我一定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全心全意、矢志不渝地幫助幼主治理好國家,必要時將不惜付出我的生命。”
劉備死后,17歲的劉禪繼位當了蜀國皇帝。國家的大小事情,都要諸葛亮親自決斷和處理。他忠心耿耿,兢兢業業,一心撲在重振蜀國的事業上。
蜀國剛被吳國打敗,元氣大傷。為了振興蜀國,諸葛亮輔佐劉禪實行了一系列的治國措施。他要求官員樹立廉潔奉公、艱苦樸素的風氣。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影響部下。他的生活非常儉樸,一次他給劉撣的報告里曾說:“在成都近郊,我有800棵桑樹,15頃田,足夠兒女們的衣食費用。我沒有其他的產業。我死后,如果有多余的一點財產,那就對不起國家和您。”諸葛亮作為一國之丞相,能夠做到不治私產,深得蜀國為官者的敬佩。
為管理好國家,諸葛亮還虛心接受部下的意見,鼓勵他們說老實話,批評自己的過失,力戒阿諛奉承,以免增加自己的錯誤。他說一個人能夠得到直言而改正過失,就如同“扔掉破鞋而得到珠玉一樣。”一次,部下董和為了一件事對諸葛亮的處理表示不滿,同他爭論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諸葛亮非但沒有責備為難董和,反而還表揚他,要官員們都向他學習。
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很快就振興起來,出現國泰民安的氣象。
但是好景不長,蜀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首領,不愿接受蜀國的統治,總想伺機反抗,國家變得不安定起來。諸葛亮決定帶兵遠征。他采納了部下將領馬謖的建議,即這次出兵不能專靠兵威,應當采取安撫的辦法,使首領心服蜀國管轄,才能真正消除后患。
蜀軍這次討伐,軍紀嚴明,決不亂殺平民百姓,就是活捉了頑強抵抗、死不投降的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諸葛亮對他也是不殺不辱,還帶著他去參觀蜀軍的軍營,并問他說:“你看我們的軍隊強大嗎?”
孟獲挺著脖子,不服氣地說:“以前我不了解蜀軍的虛實,又中了你們的埋伏,活捉我沒有什么了不起的。”
諸葛亮笑了笑說:“你不服氣,就回去重整軍隊,再來決戰怎么樣?”
就這樣,諸葛亮一連6次俘虜了孟獲,但每次都擺了酒席,請他吃一頓,客客氣氣地把他放了回去。
諸葛亮第7次活捉孟獲之后,又要釋放他。但是孟獲已心服,表示愿意歸順蜀國,還連連夸贊諸葛亮真有本領、真有君子的寬大胸懷。
諸葛亮的大智大勇、雍容大度征服了西南各少數民族,使他們紛紛歸附蜀國。諸葛亮還任命孟獲等少數民族首領當了大官。當地出產的物資極為豐富,大大加強了蜀國的力量。
為了實現國家的統一,諸葛亮寫就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向劉禪表示了北伐魏國的決心,并親自帶兵出征。
諸葛亮第一次出兵祁山北伐,因馬謖違背了他的軍事調度,結果被魏軍殺得大敗,還丟失了街亭。為嚴肅軍紀,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他對自己的過失也毫不隱瞞,把出兵失敗的經過向全國宣布,并請求貶官3級。在這之后,諸葛亮又帶領大軍,進行了5次北伐。
每次行軍和作戰,諸葛亮總是不分晝夜,操勞軍隊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將士們犯了20杖以上的軍紀,他都要親自審理處置。由于操勞過度,休息太少,諸葛亮積勞成疾,一下子累倒了。
將士們都心疼地勸他好好保養身體,可諸葛亮感慨地說:“我受先帝的重托,不盡自己的力量治理好國家,統一天下,怎么能安心地去保養身體呢?”
大家聽了他的話,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病重的時候,諸葛亮還強撐著身體,叫人扶他去每個營寨巡視了一遍。沒幾天,他在五丈原病死了。全軍將士和全國百姓聽到噩耗,沒有人不放聲痛哭的。
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辛勞了一輩子。一千多年來,他一直活在中華民族的心中。
上一篇:詹天佑不讓帝國主義藐視
下一篇:謙虛好學的老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