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概況
經學家們自古認為《易》為“五經”之首。
《易經》又名《周易》或者簡稱《易》。它既是一部占卜算卦的書,又是一部充滿豐富哲理的古代哲學經典,是中國哲學的真正源頭;同時還涉及天文、地理、歷數、樂律、兵法、煉丹、醫卜、堪輿等內容。其中有很多內容是對自然現象的科學認識,即使現代的科學也汲取了不少《周易》的營養。現代人普遍應用的電腦、計算機,就是受到《周易》二進制的啟發才發明出來的。
《周易》本來是一部筮書。人為什么要占卜算卦?這既是人類原始階段的一種本能認識,又是人們對神秘不可知事物的心理向往。社會發展到今日,很多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說處于蒙昧時期的古人。他們認為自然界和人世間的事物發展變化,都由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冥冥之中起決定性作用,人則可以通過特殊的方法——卜筮而預知吉兇,從而指導、改變自己的行動。所以,每當遇到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事情,人們便用龜甲占卜,以蓍草占筮,根據卜筮的結果判斷如何趨吉避兇。近代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便是殷人用龜甲占卜的記錄。《周易》最初是以蓍草占筮的記錄,這種記錄逐漸積累,然后由負責卜筮的人員——太卜編訂成書,供后人占筮參考。
“易”字的本義,可謂眾說紛紜。有的說“易”是飛鳥的形象,也有的說“易”是“蜴”的象形。人們解釋說,不管是飛鳥的姿態,還是蜥蜴的顏色,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所以“易”字象征宇宙萬物的不斷變化。還有的說,“易”是由“日”、“月”兩字組成,日為陽,月為陰,用以象征宇宙的二元論。東漢的鄭玄曾歸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說文解字》則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總之,不管哪種解釋,有一點是相同的,這就是變化。也就是說,大千世界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處在變化之中的,而《易》這本書,正是研究、解釋、預測這種種變化的。所以,唐人孔穎達在他的《周易正義》中也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蔭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系辭》也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易經》有符號和文字兩部分。符號部分:最基本的符號是“陰”和“陽”,“—”為陽,“”為陰。傳說伏羲通過仰觀俯察,發現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陰、陽兩種元素組成。伏羲的這一發現,既是八卦的起源,又是宇宙生發的基礎。至于為何用“”表示陰,用“—”表示陽,人們也有很多的爭議:一說是古代文字的象征;一說象征結繩記事;一說象征男女生殖器的崇拜;一說象征太陽月亮;一說象征卜筮蓍草,一根為陽,斷開為二則成陰等等。所以也有人認為陰、陽兩爻是天地萬物的基礎,其活動、變化規律不外乎兩種,即“一分為二”,或“合二為一,循環往復,變化無窮”。
某些科學家甚至認為,不論原子、中子、量子、質子等等,通過裂變都能無限地分割下去,這些都與《易》學的對立統一思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可見《易經》還是一門“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基礎科學。就是簡簡單單的這兩個符號,連為三疊就是“八卦”。它們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為了便于記憶,古人編了個口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每一卦象又代表某些事物,如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對每一卦象的含意還可以進一步引申,例如:乾既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國君、朝廷、君子、男人、剛健、剛氣等;坤除了代表地外,還可以代表臣子、女人、柔弱、陰氣等等。八卦中的一卦重疊或其中兩卦互相重疊,就構成六十四卦。
文字部分: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辭”,每卦有六畫,一畫為一爻,爻有爻辭。卦辭和爻辭是對卦、爻解釋的經文,在《易經》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也是《易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說在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早期有卦無辭,辭是后來由周文王、周公加上去的。這種說法雖然沒有事實的根據,但經過考證,卦爻辭完成于西周初期則是可以肯定的。卦辭是對全卦的解釋,比較簡單。如首卦乾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元是大,亨是吉,貞是卜問,這句的意思是:大吉,占此卦辦事順利。又如第三卦屯卦的卦辭:“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這句的意思是說:大吉,占此卦辦事順利。不利于出門,利于建國封侯。六十四卦每卦都有這種意義完整的卦辭。全部卦辭共64條,與六十四卦正好吻合。
爻辭是解釋每一爻的意義的,每卦均有六條,是各卦內容的主要部分。但乾、坤二卦的爻辭都是七條,分別多出了一條,稱為“用九”、“用六”,所以,爻辭總數是386條,比爻數多了兩條。卦辭加爻辭,總共為450條。每一爻也都有名稱,陽爻稱為“九”,陰爻稱為“六”。六爻排列的順序是由下而上,和一般由上而下的排列法正好相反。第一爻稱為“初”,即最下的一爻;第六爻稱“上”,即最上的一爻。如乾卦是六個陽爻,由下而上的稱謂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本卦外加一爻叫用九。又如屯卦(震下坎上),六爻依次是初九、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六。占筮的時候,占得某卦某爻,便查看某卦某爻的卦辭,根據卦爻辭的意義,斷定吉兇,指導行動。
卦辭、爻辭又分為筮辭與非筮辭,筮辭是對占筮內容和結果的記錄,非筮辭是作者的理論說明。非筮辭在全書中分量較小,但在表現作者的思想、主張方面卻很重要。
按照卦爻辭的性質,又分為記事辭、取象辭、論說辭、斷占辭。
一、記事辭
記事辭包括古代故事的記敘、占筮之事的記錄,或直接敘述某一件事。采用古代故事來象征吉兇,是古代卜書、筮書常用的一種方法,占筮的人用古代的故事來比附所占問的事情,從而斷定吉兇。這一類記事辭,在卦爻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大壯》六五的爻辭:“喪羊于易,無悔。”《旅》卦上九的爻辭:“鳥焚其巢,旅入先笑后號啕,喪牛于易,兇。”這兩爻所記的是殷的先王亥客居在有易國,被有易國的國君綿臣殺害并且奪去牛羊的故事。《泰》卦的六五和《歸妹》卦的六五爻辭:“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這兩爻所記的是殷朝帝王乙嫁女給周文王的父親王季的故事。《明夷》卦的六五爻辭:“箕子之明夷,利貞。”所記載的是殷亡,紂王之兄箕子逃亡到明夷這個國家的故事。這些故事,卦爻辭的記錄都十分簡單,或者說是故事的梗概。但在當時,這些故事應該是家喻戶曉的,簡要的幾個詞,一般人便能知道,這樣就可以達到象征吉兇的目的。這些卦爻辭中還有部分是以往占筮的記錄。在占卜問事的時候,某些事可能非常類似,如果占得某卦的某爻是吉,事后驗證果然吉利,于是便把這事記錄在該爻之下,作為后來的借鑒。
二、取象辭
取象辭是指用具體的事物表達抽象的道理。這也是卦爻辭的特點之一。通常是用自然界的現象或人類社會的事情作為象征,向占筮者指示吉兇休咎。這類卦爻辭的內容有的簡單,有的較復雜。內容比較簡單的,近似于詩歌中的比興,如《大過》卦的九二爻辭:“枯楊生梯,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枯楊樹發芽,老頭子娶了個年輕的妻子。非常吉利),同卦的九五爻辭:“枯楊生花,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枯楊樹開花,老太太找了個小伙子做丈夫。沒災禍,可是也沒面子)以比興的手法,得出“無不利”和“無咎無譽”的結論。也有取象比較復雜的,類似于散文中的寓言。如《井》卦的九二爻辭:“井谷射鮒,甕敝漏。”(井里有條鮒魚,一個人用弓箭去射,結果把汲水的甕射破了)這段故事的意思是說:為了想取得一條小魚,連盛水的甕都打壞了,以致吃水都成了問題。譬喻的意義是:為了較小的利益而動干戈,不但小利得不到,還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卦爻辭的取象,不管是取自于自然現象,還是取自于社會現象,一般都是以常見的事物作為比喻。用于卜筮的時候,象征和比附的方法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可以較隨意地附會。
三、論說辭
卦爻辭中也有一小部分文辭,體現出作者的政治思想和主張。如《臨》卦主要講治民的辦法,各爻分別提出“咸臨,吉”(用感化的方法統治民眾,吉),“甘臨,無攸利”(用壓迫的辦法統治民眾,沒有好處),“至臨,無咎”(躬行盡力,沒有壞處),“知臨,大君之宜,吉”(用聰明智慧治理民眾,吉利),“敦臨,吉”(以德感化百姓,治理國家,吉利)。這類文辭在卦爻辭中雖然不多,但卻有一些獨到的見解,是我們了解夏、商、周時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
四、斷占辭
斷占辭在卦爻辭中所占的比例較大,一般使用“亨”、“利”、“吉”、“兇”、“悔”、“吝”(艱難)、“咎”(災禍)等詞;有時不用這類詞,而具體論斷事之可否、利害、得失。如《泰》卦九三:“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漸》卦九五:“婦三歲不孕。”斷占辭多與記事、取象、論說辭有密切的聯系,一般是揭示其所含有的吉兇休咎。
《周易》,還包括解釋經文的傳,共七種十篇,稱為“十翼”。“翼”的意思,有的人解釋為“輔助”,即輔助解經的文章;也有人說“十翼”是經的羽翼的意思,即經的延伸與擴展。“十翼”是由《彖傳》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等十部分組成的。“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同一時代。據研究考察,最早的《彖傳》,大概產生于春秋、戰國交替之際,其余的則是戰國至西漢初期的作品。“十翼”對《周易》的解釋是最古老、最有系統和參考價值的解說。其中有正確的成分,也有許多地方附會或曲解經文,未必能符合經文的原意。因此,《易經》和《易傳》既有聯系,又有時代、內容和性質的差別,不能混為一談。
上一篇:曲的起源和特點
下一篇:《尚書》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