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的價值
1.研究中國上古史的珍貴資料
《尚書》中的內容,大部分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再現,在古史資料十分稀缺的情況下,更顯得彌足珍貴。
2.可以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如《堯典》就反映了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一些基本政治情況。所謂堯舜“禪讓”之事,是帝堯接受“四岳”的推薦,預備選拔處境艱難但以賢德聞名的舜作為接班人,為了便于考察,堯把兩個女兒娥黃、女英嫁給他。先讓舜負責推行德教;有政績,又讓他處理政務;又干得很好,再讓他進行更艱苦的鍛煉。經過了三年的考驗,這才決定讓位給他。通過這些敘述我們可以得知,所謂“禪讓”,某種程度上類似于現代的干部選拔任命制度,即任命之前必須經過民意測驗和長期的鍛煉考驗。另外還有后世的攝政制度,《周書》中的《無逸》、《召誥》、《立政》幾篇就記載得非常明確,事實上從西周的周公時期,這一制度便非常完善了。
3.可以了解古人對世界的樸素認識
《洪范》開始敘述水、火、木、金、土五行,認為世界是由這五種元素構成的。這是目前文獻所知的原始唯物主義五行說的開始。可是,它又把這五種元素及其性能引申到治理國家上,并且認為包括這五行在內的自然界的一切變化,如陰、晴、暖、寒、風以至于農事的豐、歉,都是由上帝來主宰,從而把五行說納入唯心主義神學世界觀之中?!逗榉丁愤€認為,自然現象和社會人事也是相通的,上帝對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明察的,它通過自然現象向人們發出征兆,而且每一種自然現象都與一種行為相對應,對世人來講,從自然的這些征驗中就可以知道,這也就是所謂的天意。從《洪范》中我們也可以得知,這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形成樸素的天人感應觀。
4.通過古代地理的記載,可以考知山川的變化
《夏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的事跡,并分述九州、山脈、河流、大川、土壤等,開地志書之先河,也是我國第一篇地理著作?!队碡暋匪涊d的冀、豫、兗、青、徐、揚、荊、梁、雍九州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可以幫助了解當時全國各地的區域劃分、物產分布等。《禹貢》所記載的三大山脈,經過了幾千年的滄桑,除了名稱人為的變更,自然面貌基本沒有變化。
附:
《禹貢》記載的三大山脈:第一是北條。從岍(陜西隴縣)、岐(陜西岐山縣)、荊(陜西富平縣)穿越黃河,經壺口(山西吉縣)到太岳(山西霍縣)、王屋(跨山西陽城和河南濟源縣)、太行、恒山(北岳)至碣石(冀東樂亭縣)入海。第二是中條。又分兩支,一支從西傾(甘肅、青海交界)、朱圉(甘肅甘谷縣)、太華(陜西華陽,即華山)、熊耳(河南盧氏縣)、外方(河南登封縣的嵩山)、桐柏(河南桐柏縣)至陪尾(河北安陸);另一支從皤冢(甘肅西和縣)、荊山(湖北荊山)、內方(湖北鐘祥,今章山)至大別(鄂豫皖交界)。第三條稱為南條。從岷之南(今烏蒙山脈)、衡山(南岳),過九江至敷淺原(江西鄱陽山,即廬山)。這三大山脈,北條在黃河以北;中條在長江和黃河之間,其中一支在黃河南岸,另一支在長江北岸;南條在長江以南。
九大水系是:第一條是弱水(發源于祁連山,又名張掖,今為黑河),經甘肅張掖入寧夏,下游流入居延海(蘇克諾爾和嘎順諾爾二湖)。第二條是黑水(今怒江,一說今瀾滄江)至三危(一說甘肅敦煌,一說甘肅岷山之西),下游流入南海。第三條黃河,從青海的積石山至陜西龍門山,南流至華陰,東流至山西河南交界的底柱山,再東過孟津(河南孟津縣),東流會合洛、汭二水到大伾(河南汜水西北),而后北流過洚水(淇水或漳水)到大陸澤(古湖泊,今河北任縣西北,已湮沒),后分為九條支流入海。第四條漾水,從甘肅西和縣噃冢山發源(漢水源流)東流為漢水,至大別(漢陽東北)入江,向東匯為彭蠡(澤)湖,東流入海。第五條長江,從岷山開始,向東分支流為沱水,東流至灃水(陜西西安),過九江至東陵(河南固始縣),蜿蜒東流會合淮水入海。第六條疏導沇水(發源山西王屋山)東流為濟水入黃河,河水流溢為滎澤(漢時淤為平地),東流至陶丘(山東定陶)再東流至菏澤(山東菏澤),再東北會合濟水,再東北流入海。七條淮河,從河南桐柏山發源地東流,會合泗、沂二水東流入海。第八條渭水,從鳥鼠山(甘肅渭源縣)東流會合灃水(發源陜西寧陜縣,已湮沒),再東流會合涇水(發源六盤山經平涼、涇川注入渭河)、漆水(發源陜西銅川)、沮水(發源陜西耀縣)入黃河。第九條洛水,從熊耳山(河南盧氏)發源地東北流至洛陽與漳水、瀍水會合,再東流會合伊水入黃河。
河流不像山脈,變化較大。雖然有些河流的名稱古今不同,但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還是清楚的。長江水系一直變化不大,黃河水系的變化卻相當大。這主要是因為黃河主河道多次改道的緣故。湮沒的有些支流和湖泊,也仍能查尋出痕跡?!队碡暋氛f這些河流都經過了禹的疏通,從科學角度分析,應該是在禹的組織領導下,經過不知多少人多少年的奮斗才完成的。盡管說禹導九水是夸大之辭,但這九條水系是確實存在的。
上一篇:《孟子》的文藝思想
下一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