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他的性善論為根據,系統地論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德育、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
“教育”一詞,由孟子最早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盡心上》)他把教育英才作為人生的三大樂事之一。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先天的“善端”,但是,后天的不良的環境和私欲的引誘,則影響改變人的天性,使“善端”遭到蒙蔽,使人步入歧途。所以要經常學習,通過教育、培養、實踐、擴充,使這種自發的“善端”上升到自覺的理性階段,這樣便能鞏固和發揚,從而達到至高的、完善的地步。如果不學習,整日渾渾噩噩,便會愚昧不化,迷失人的本性:“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滕文公上》)孟子認為,圣賢和愚氓、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在于此。所以他又提出:“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梁惠王上》)倡導教育,開辦學校對青少年進行仁義倫理的教育,是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的教育目的,是通過仁、義、禮、智、孝、悌等的教育,培養和發揚人的善良天性,使受教育者成為自覺地實踐倫理道德的有教養的人。
孟子認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盡心上》)是否能得到人民擁護,孟子認為教育的效果比政治還要理想。
孟子把德育作為教育的第一要務,提出教育首先要幫助人樹立道德理想。有人向孟子詢問:“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謂尚志?曰:仁義而已矣……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尚志”就是樹立高尚的道德志向的意思,這里的高尚志向就是履行道德仁義,以仁為心,按義行事,這是君子必須具備的道德。孟子對“志”進一步解釋說:“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公孫丑上》)這是說人必須具有恢宏的志向,志氣軒昂,激揚向上。無論是做君子豪杰,還是做大丈夫,都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窮有窮的退路,達有達的進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盡心上》)。
“尚志”很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寡欲和內省(“反求諸己”)。孟子提出要不斷反省自己,接受各方面的考驗。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然后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擔當大任。
孟子對教學與學習的方法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首先提倡順應自然的學習方法,認為學習要順應自然循序漸進,而不能拔苗助長。他說:“其進銳者其退速。”(《盡心上》)拔苗助長的效果只能是適得其反。他用寓言故事舉例說:“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通過這則寓言他評論說:“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孟子認為對學生還要因材施教:“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盡心上》)這是孟子針對五種不同的教學對象列舉出的五種教學方法:有的要像及時雨一樣灌溉培育,有的要培養思想品德,有的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的要進行解疑釋惑,有的則只能單獨一對一地進行教育。
孟子認為環境因素和以身作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為受“孟母三遷”的啟示,孟子也非常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認為在好的環境條件下學習,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就只能事倍功半了。他舉例說:“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一齊人傅(教誨)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語)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巷)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滕文公下》)這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環境因素對學習的重要影響。
環境良好的同時,還要重視發揮施教者以身作則的作用。孟子說:“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告子上》)又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盡心上》)他認為,只有按高明的匠人和后羿的標準學習,才能成為良工和高超的弓箭手。施教者必須像高明的匠人和后羿一樣,以身示范,以純熟的技術、精湛的射藝讓學生來學習效法。孟子還認為:“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盡心下》)“教者必以正。”(《離婁上》)教師必須以自身的賢明,讓學生學習效法。正人先正己,教學重在以身作則。
孟子要求學生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不懈。他說: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告子上》)
同樣的老師則可能教出不同的學生,不是學生的智力有什么差別,而是在于專心與否。
專心致志的同時,還必須持之不懈。他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上》)任何植物,一暴十寒,也是不可能生長的。他又舉掘井為例說:“有為者,辟(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盡心上》)學習不持之以恒,結果只能是前功盡棄。
精讀勤思,深造自得。孟子認為:“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盡心下》)木匠和車工只能教給人規矩法度,卻不可能使人的技巧達到創造的高度。他又說:“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上》)人心是用來思考的,用心去思索就會有所創造,否則,就會一無所得。孟子還提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盡心上》),主張對書本的東西不能完全相信,對書中所講的內容要多問幾個為什么。
孟子認為學習應該不斷深造,學習的最高目標是到達“自得”的境界。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什么是“自得”?他解釋說:“自得之,則居之安(掌握牢固);居之安,則資之深(積累深厚);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運用起來左右逢源)。”孟子認為達到“深造自得”這個境界時,就能把知識融會貫通,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就能左右逢源,運用自如。所以,只有達到這個境界,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學習的訣竅。不僅如此,孟子還指出了達到“自得”的途徑:“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離婁下》)意思是說,具有廣博的知識,并且能把這些知識詳細地解說,如果反過來,還能扼要地予以闡明。要達到這種程度,就必須學識廣博精約,融會貫通。
總之,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人類教育思想的寶貴財富,它揭示了教育的普遍規律。盡管過去了兩千多年,但孟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很多可資借鑒的成分。
上一篇:《孟子》的政治思想
下一篇:《孟子》的文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