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形勢(140年)
公元25至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東漢時期。都雒陽(今河南洛陽)。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滅更始政權。十月,劉秀乘機占洛陽,定為國都。二年,赤眉軍棄長安東歸,劉秀占長安。建武三年,劉秀殲滅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建武五年,先后平定了盤據漁陽郡(今北京密云西南)的彭寵、南郡(今湖北荊州)的秦豐和齊地(今山東淄博一帶)的張步。建武六年,又平定了盤據江淮的李憲、董憲、龐萌,統一了關東。之后以籠絡手段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平定今甘肅天水一帶的隗囂。建武十二年,消滅了割據巴蜀的公孫述。割據安定(今甘肅鎮原東南)的盧芳于建武十六年歸附,后逃往匈奴。這樣,經過十二年的作戰,劉秀終于削平群雄,完成了統一大業。
東漢初年,劉秀吸取西漢外戚篡權和農民暴動的教訓,進一步強化皇權。東漢繼承了西漢時期的中央集權制度,并仿照西漢設立十三州刺史部。東漢功臣封侯者多,但均無實權,外戚不許干政,對宗室諸王控制很嚴。“三公”只是名義上的首腦,實權在皇帝直接掌握的尚書臺。東漢前期六十余年,政治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東漢時期,邊疆地區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烏桓、氐族、羌族、西域各族及東北、西南和南方各族。他們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做出了積極貢獻。光武帝時罷撤了不少郡縣,匈奴的一部分南移塞內,稱南匈奴,助漢守邊。北匈奴則時常擾邊,脅迫西域諸國。明帝時,曾多次出兵反擊北匈奴,北匈奴向西遠徙。公元73年,明帝派竇固出兵擊敗北匈奴,在伊吾屯田,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近三十年,力促西域諸國助漢戍邊,使西域諸國再度全部附漢。安帝時,匈奴復控制西域部分國,東漢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又恢復了對西域的控制。東漢為鞏固對南方的統治,先后平定了交趾郡貴族女子征側、征貳和嶺南越族等少數民族的反叛。
東漢時內遷至甘、陜地區的羌人,時常與匈奴合兵騷擾漢境,東漢與羌斷續作戰,近四十年之久。漢與羌的長年交戰中,前期作戰經常處于被動地位。后期,護羌校尉段颎根據羌人快速、強悍但兵力分散的特點,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法,以快速奔襲、包圍和窮追猛打的戰法,先后平定了西羌和東羌。
東漢后期,外戚、宦官爭權奪勢,政治腐朽,賦稅日益繁重,特別是土地兼并愈甚,農民紛紛淪為“徒附”或奴婢,加上戰爭與天災造成眾多流民,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終于在184年爆發了一次規模浩大的農民戰爭——黃巾起義。
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東漢政權已趨于瓦解,導致了后來的群雄割據。至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入朝后,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
東漢帝系表
上一篇:《東漢對匈奴的戰爭(公元~15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東江縱隊抗日斗爭形勢(1944年1~6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