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上傳·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譯文】彖辭,是總說全卦的象徵;爻辭,是分說各爻的變化。“吉”、“兇”,說明處事或失、或得;“悔”、“吝”,說明處事稍有弊病;“無咎”,說明善于補救過失。所以陳列尊貴、微賤的象徵在于爻位,確定柔小、剛大的象徵在于卦體,辨別“吉”、“兇”的象徵在于卦爻辭,憂念“悔”、“吝”的象徵在于預防纖介小疵,震懼“無咎”的象徵在于內心悔悟。因此卦體有柔小、有剛大,卦爻辭有艱險,有平易;卦爻辭,是分別指示所應當趨避的方向。
【注釋】①彖者,言乎象者也——彖,彖辭,即卦辭。這兩句說明卦辭是總說一卦的象徵意義。《韓注》:“彖,總一卦之義也。”《正義》:“彖,謂卦下之辭,言說乎一卦之象也。” ②爻者,言乎變者也——爻,指爻辭。這兩句說明爻辭是分說一爻的變化。《韓注》:“爻,各言其變也。”《正義》:“謂爻下之辭。” ③列貴賤者存乎位——存,猶言“在”(下文同);位,指爻位。六爻序位的排列由初至上,或卑或高,故有賤、貴的象徵。《正義》:“六爻之位,皆上貴而下賤也。”案,《集解》引侯果曰:“二、五爲功譽位,三、四爲兇懼位;凡爻得位則貴,失位則賤。”于義亦通。④齊小大者存乎卦——齊,猶言“正”,此處含“確定”之義;小,指以陰爲主之卦,如《否》卦;大,指以陽爲主之卦,如《泰》卦。這是說明卦體或主于陰,或主于陽,故有或小或大的象徵。《集解》引王肅曰:“齊,猶正也。陽卦大,陰卦小;卦列,則小大分。”《正義》:“猶若《泰》則‘小往大來,吉,亨’,《否》則‘大往小來’之類是也。” ⑤憂悔吝者存乎介——介,纖介,指細小。此句說明憂念“悔”“吝”之象,在于預防小失,意承前文所謂“悔吝者,言乎小疵也”。《韓注》:“介,纖介也。王弼曰: ‘憂悔吝之時,其介不可慢也。即“悔吝者,言乎小疵也”。’” ⑥震無咎者存乎悔——震,猶言“懼”,即震動驚懼;悔,悔悟。此句說明震懼“無咎”之象,在于及時悔悟,意承上文“無咎者,善補過也”。《尚氏學》:“震,懼也。懼則悔,悔則無咎。” ⑦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險,指兇險之辭;易,指吉亨之辭;之,適也,此處指“所趨、避的方向”。這四句總結全章,說明卦分陰陽、辭有吉兇,卦爻辭的宗旨是分別指示趨吉避兇的途徑。《折中》引潘夢旂曰:“卦有小有大,隨其消長而分;辭有險有易,因其安危而別。辭者,各指其所向,兇則指其可避之方,吉則指其可趨之所,以示乎人也。”案,尚先生云,“各指其所之”有二義:一、指應爻間的趨適,即“初之四,二之五,三之上,其爻在此,而其辭往往指應爻,應爻即 ‘所之’”。二、指陰陽異性間的比附、趨適,“凡爻之所比,得類失類,所關最大”,即陽遇陽則敵,遇陰則通;陰遇陰則敵,遇陽則通(《尚氏學》)。此說對爻象大義的發明至爲明暢,宜資參考。
【說明】以上第三章。此章論述卦爻辭的象徵義例。文中舉出“吉”、“兇”、“悔”、“吝”、“無咎”幾種最常見的占辭,結合卦體的大小、爻位的高低,辨析其基本內涵。最后指出卦爻辭的宗旨是示人避兇趨吉,歸結全章。因此,朱熹說:本章“釋卦爻辭之通例”(《本義》)。
上一篇:周易·繫辭下傳《《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以爲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爲道,不利遠者⑩,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下一篇:周易·泰卦第十一《《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