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周書》
《周書》是唐令狐德棻奉旨撰寫。
令狐德棻(583—666),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多次參加官書的編寫,武德五年(622年)任秘書丞時,向唐高祖李淵建議撰修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的歷史。高祖采納了他的意見,并委派了每一史的主持人。經過數年,也未能完成修史的任務。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重新下令修撰五朝史,周史由令狐德棻、岑文本等負責,參與者共十七人。貞觀十年(636年)成書,即《周書》。
《周書》是記述西魏、北周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共50卷,包括本紀8卷、列傳42卷,無表、志。《周書》雖題名為“周”,實際上記載的是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前后共48年的西魏、北周兩朝的歷史。
《周書》的史料不足和失實,劉知幾評論說:“令狐不能別求他述,用廣異聞,唯憑本書重加潤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實錄。”(《史通·雜說》)它主要是依據隋朝牛弘所撰的《周紀》十八篇加以潤色增刪而成。另外,還采用了部分西魏史官柳虬所寫的官史和家狀之類的材料。《周書》的另一特點是文字古奧。由于北周君王宇文泰認為自己的門望、文化均不如中原,為示炫耀,就特別制定了一套周朝時的官制、制度與文化,所以,此書的文字就像周朝的文告,非常深奧。
《周書》的傳目雖然沒有創新,但在資料取舍方面卻有獨到之處。例如,對于《北史·周紀》內沒有記載的內容條目,《周書》則予以了收錄,可以與《北史》相互印證。又如,在《梁書》中,后梁的三位君主都沒有傳記,《周書》則在《蕭察傳》中記述了他們的事跡,并且把其子弟以及大臣二十六人附在傳末。另外,后周時期,國家四分五裂,列國各自為政,北方是東魏、北齊,南方則是梁、陳,朝代更替猶如走馬燈,《周書》的本紀一一予以了記載,使人對當時紛亂的歷史一目了然。
對于《周書》的敘事方法,可謂眾說紛紜,看法不一。劉知幾《雜說》說:“今俗所行《周史》適令狐德棻等所撰,其書,文而不實,雅而不檢,真跡甚寡,客氣尤繁。然文質因時而殊,記載務宜從實。”劉知幾的評議雖有一定的道理,但以回護、虛詞浮飾等來極力詆毀《周書》是有失偏頗和公允的。針對劉知幾對《周書》的評議,《四庫提要》說:
文質因時,紀載從實,周代文章爾雅,仿古制言,載筆者勢不能易彼妍辭,改從俚語。至于敵國詆謗,里巷諺謠,削而不書,史之正體,豈能用是為譏議哉?況德棻旁征簡牘,意在摭實,故元偉傳后,于元氏戚屬事跡湮沒者,猶考其名位,連綴附書……庾信傳論……于信獨致微辭,良以當時儷偶相高,故有意于矯時之弊,亦可見其不專尚虛辭矣!知幾所云非篤論也。
《周書》的優點在于繁簡得宜,文筆簡勁。趙翼予以了極高的評價:
后周時寰宇瓜分,列國鼎沸……周書本紀一一書之,使閱者一覽了然……為察立傳,而以二十六人附于傳末,亦見德棻位置之苦心。又書中剪裁頗凈,如趙貴等傳后,總敘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以見一代策劭之典……宇文護傳載其母子相寄之書,千載下神情如見……非如宋、魏書之廣輯蕪詞,以充卷帙也。
上一篇:《南齊書》
下一篇:《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