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象鼻山·神象飲玉河
桂林陽江和漓江匯流處,有一座山峰如同一頭佇立江濱的巨象,正舒展長鼻,吸波豪飲。山腰有巖,左右對穿,恰似象眼。這就是著名的象鼻山。明代孔鏞《象鼻山》詩贊:“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寶瓶劍柄
山頂有明代所建的三層鼓形磚塔——普賢塔,塔的正北面第二層基座上嵌有普賢菩薩像,它反映了佛教有關(guān)普賢菩薩乘大象的說法。磚塔遠看似寶瓶,又似劍柄。民間傳說,這是插在神象背上的一把劍。
很早以前,玉皇大帝帶領(lǐng)天兵天將、巨鳥巨獸下界巡邏,路過桂林,把這里的房屋田地踐踏得一塌糊涂。這時,一匹神象不幸病倒,玉帝置之不理,拋棄人間。當?shù)厝藗儜z憫神象,為它治好病。神象感激人們的救命恩情,便留在桂林幫助人們重整家園。玉帝得知神象已痊愈,召它回天,神象抗命不從。玉帝就派天兵天將下界捉拿。經(jīng)過三天三夜血戰(zhàn),神象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來到漓江飲水。托塔李天王趁機從它背部插下一把寶劍。神象就化成這座象山。
清江滿月
在“象鼻”和“象腿”之間,恰好形成一個半圓的洞。江滿時節(jié),漓水穿洞而過,洞映水中,宛如一輪浮江滿月,故稱水月洞。月夜水光返照石壁,更添一番風韻。宋代薊北處士詩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明代盧仲佃詩曰:“空巖開滿月,浸濯水中天。皓魄千山白,虛宮萬古懸。七星光獨朗,八桂影爭翩。我欲從真窟,閑中一弄丸。”
廣西桂林象鼻山
民間傳說又給水月洞披上一層美麗的色彩:很久以前,一位漁翁在漓江救了龍王的小女兒——金絲鯉魚,金絲鯉魚知恩圖報,為了讓山峰透出月光給老漁翁在晚間照明釣魚,就用尾巴甩水柱,在石壁上沖出一個大洞,形成現(xiàn)在的“水月洞”。
更名風波
水月洞石壁上,有大小石刻五十余件,滿壁琳瑯,書藝精湛。其中,張孝祥《朝陽亭記》與范成大《復水月洞銘并序》有一段故事。
宋乾道二年(1166)三月,在桂任靜江知府兼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的著名詞人張孝祥與提點刑獄公事張維等同游水月洞,張維“酷愛山水之勝,至晚不能去。僧了元識公意,即其上為亭。”五月,他們再次來游,張維請張孝祥給亭子命名,張孝祥追憶往昔與張維同在建康(今南京)做官時曾給張維家的亭子取名“朝陽”,而“今亭適東向”,便將此亭也命名朝陽,并將水月洞也更名朝陽洞,作了《朝陽亭記》及詩,刻于洞壁上。七年后,范成大出任廣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他對張孝祥的改名大不以為然,認為城西隱山已有朝陽洞,不應重復,就寫了《復水月洞銘并序》刻在洞壁上。今兩者并存。洞壁上還刻有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詩,為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平樂令杜思恭獲其手札而刻。詩札“語精而墨妙,灑然如見其人”。其中,“平生萬事付之天,百折猶能氣浩然”,表現(xiàn)了詩人的高風亮節(jié);“人生非金石,壽天不自知……方其未死間,早夜勿自欺……雞鳴推枕起,為善亦孳孳”,表現(xiàn)了詩人的好學精神。人們在游水月洞天勝境之余觀此題刻,會別有一番感慨。
象鼻山也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明初朱亮祖進攻桂林時,曾屯兵山下。1852年太平天國起義軍圍攻桂林,也曾在山上架炮轟城。因城高墻厚,不易攻下,太平軍決定撤離北上。撤離當晚,太平軍在山上布置許多草人,并點燃很多加長藥線的炮,以迷惑敵人,然后撤軍。現(xiàn)象鼻山西南麓有太平天國文物史料陳列館。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安順之旅·紅巖碑·神秘的古跡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福州·福地寶城八閩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