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府·煌煌“天下第一家”
孔府,即“衍圣公府”,位于曲阜城中心,孔廟東側,是孔子嫡系長支居住的府第。
孔子裔孫,九世之前皆獨子單傳,居住闕里故宅,歲時奉祀孔子。故宅又稱襲封宅。漢高祖開帝王祭孔之先,同時始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后代帝王對孔子“累世尊爵加無已”,對其子孫也一再封賜。漢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孫孔霸為關內侯,賜食邑八百戶,黃金200斤,宅一區,并世襲封爵。經魏晉南北朝,又有宗圣侯、奉圣亭侯、崇圣大夫等封號;唐玄宗將孔子三十五代孫孔燧之由“侯”升為文宣公,并宣布圣人之后,不征庸調。宋仁宗為使圣裔繁衍,世襲不斷,將文宣公改為衍圣公。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承襲三十二代,歷時八百八十余年。
衍圣公是享有特權的大貴族。明初作為一品文官,列為文臣之首。清代衍圣公班列閣臣之上,還特許在皇宮御道上與皇上并行,在紫禁城騎馬,陪同皇帝“臨雍”(視察學務);衍圣公每次上京,諸賢后裔、五經博士等百余人皆隨同,浩浩蕩蕩,威儀不凡。
孔府是圣人之家,又是公爵之府,號稱“天下第一家”,其尊貴榮華世代承襲,歷經兩千多年,甚至連皇帝也無法與之相比。隨著孔家地位扶搖直上,孔府家宅也漸具規模。宋寶元年間(1038—1040)始建新邸;被封衍圣公后,改稱衍圣公府。明朱元璋特命在故宅東重建府邸,并恩準府內設置官署。以后又經多次增修擴建,最終形成占地達240畝的雄偉古建筑群。它擁有廳堂樓殿四百六十多間,雕梁畫棟,飛檐彩拱,奇花異石,涼亭曲橋。整個布局是前衙后宅,三路建筑,九進大院,華美雋秀,幽深古雅,堪稱公爵府邸之翹楚、古老家宅之王冠。
孔門寫尊榮
孔府大門正中上方高懸著藍底金字的“圣府”匾額,門兩旁明柱上,掛有一對雕刻金字對聯:
《煌煌“天下第一家”》古詩句出處:與國咸休安冨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對聯極力頌揚了孔府的尊榮,寫出了圣府的顯赫與氣派。此聯由清代著名學者紀昀(曉嵐)撰書,文佳字美,赫然醒目。不過細心的人會注意到,上聯“富”字沒有上面一點,寫成“冨”;下聯“章”字寫作“章”。這是孔府獨用的字,其中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唐末天祐年間,孔子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一時,高朋滿座,顯貴云集。這天孔府大門前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不討吃喝,只坐在門口顛顛狂狂地邊說邊唱:“富貴之家真富貴,富貴有頭也有尾。頭尾本是同根生,富貴出頭將至尾。及早除去“富”字頭,才能免去富貴危。”
老文宣公知遇異人,延為上賓,再三哀求賜教。乞丐在他的手心上劃了一陣,叮囑“此乃天機,萬不可泄”后揚長而去。此后不久老文宣公便一病不起。去世前將一匣子托與兒子光嗣,并囑他不得啟看,傳交孫子。老文宣公歸天后,孔府家景每況愈下,光嗣失掉“文宣公”爵位,只被任命為泗水主簿。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灑掃戶孔末殺死光嗣,取而代之。當時光嗣之子孔仁玉只有九個月,且是獨苗,被藏匿于乳母張媽媽家。孔末追殺至張家,張媽媽用自己的兒子冒名頂替,保全了圣脈。孔仁玉懂事后,發憤讀書,終于科舉成仁,撥亂反正,剿滅孔末,中興祖業。老文宣公傳下的匣子由族長移交到仁玉手中,打開后,發現是兩行遺訓:“切記富字勿出頭,富字出頭窮斷頭”。由此,作為一條家規,正宗孔門凡寫“富”字概不出頭,以示孔府作為唯一不受朝代更替影響的公爵府第,富貴榮華無邊無際,千年不衰。
孔仁玉之后,子孫繁衍,先分為五位,又分為二十派,再分為六十戶。仁玉被追稱為“中興祖”;張家也成為孔府的世代恩親。
“章”字寫作“章”,據說與紀昀有關。清乾隆年間孔府大興土木,修葺一新,并請來紀昀撰書門聯。紀昀擬定聯文后潛心苦練,最后寫出的這副對聯字字千鈞,古樸之中流溢出娟秀瀟灑的神韻;經名匠雕刻后更是錦上添花。于是便將門聯懸掛于明柱,蒙以紅綾,只待第二日皇上親自揭綾。不料這天深夜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片刻間又雷停風止,閃電擊壞了下聯,上聯卻完好無損。衍圣公只好請紀昀補寫。紀昀寫了多遍,均不能如意,后經仙人夢中點化,才猛悟圣人文章功蓋千古,天下無二,豈能用尋常“章”字題寫,寫作“章”,便意味著圣人文章穿日頂天而立。悟明這一點,紀昀再動筆時,得心應手,如有神助。第二天皇上幸駕孔府,看到門聯二十二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贊不絕口,欽命重賞紀昀。紀昀也因此門聯而名垂青史。
石碑載恩遇
孔府的二門為“圣人之門”,門匾系明朝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門內有座別具風格的屏門,稱“垂花門”,素被視為建筑學上的一朵奇葩。門上懸有明世宗朱厚熜親頒的“恩賜重光”匾,故此門又稱重光門。過去只有逢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此門才在十三響禮炮中徐徐啟開。這樣的儀門或稱塞門,一般的官宦人家沒有資格建造,只有封爵的邦君才有此恩遇。
說到孔府的榮宅恩遇,二門內東側的一塊石碑是有名的見證。這通石碑上記載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與孔子五十五代孫孔克堅、五十六代孫孔希學的兩次談話。對話語言平白通俗,讀來饒有趣味,頗受游人矚目。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馬上要孔克堅前往朝拜。孔克堅因朱元璋是造反成帝,便假托有病,派兒子孔希學前去。朱元璋非常惱火,寫詔書給孔克堅說:自己“雖起庶民,然古人由民而稱帝者,漢之高祖也。爾言有疾,未知實否,若稱疾以慢吾,不可也。”孔克堅接到詔書,誠惶誠恐,日夜兼程趕往南京朝拜。
朱元璋在謹身殿接見了孔克堅。朱不提往事,極力籠絡。他稱贊孔家“祖宗留下三綱五常、垂憲萬世的好法度”,要克堅遵循祖宗法度,讀書著述,不可怠惰。洪武六年,朱元璋召見孔希學時再次稱孔子“為帝者師,為常人教,傳至萬世,其道不可廢也”,勸孔希學“讀圣人之書,親近明師良友,蚤夜講明道義,必期有成學”,為此宣布不“以政事煩爾,正為保全爾也”。一句話改變了孔氏在政治舞臺上的地位,唐以來孔氏世襲曲阜縣令的特權被取消了,孔府只是作為一種思想的偶像,享受榮華富貴。
朱元璋面諭孔克堅父子的實錄后來被原原本本地刻在石碑上,作為孔氏家族的座右銘。
廳堂顯威嚴
孔府仿照昔日皇宮的體制和規模而建,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建筑典型。繞過花蕾垂吊、彩繪艷麗的重光門,進入孔府中路的前半部官衙,便可見酷似故宮的三殿六部的三堂六廳。
大堂是衍圣公迎接圣旨、接見官員、申飭家法族規、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場所。大堂上狹長高大的紅漆公案,案上的公府大印、紅綠竹簽等辦公用品,列滿大堂兩旁的代表正一品爵位的諸般儀仗等等,這些都使我們想象到孔府當年的煊赫威嚴。尤其是后墻擺設的“十八塊云牌鑾駕”,如“襲封衍圣公”、“光祿寺大夫”、“賞戴雙眼花翎”、“賞穿帶膆貂袿”、“紫禁城騎馬”、“奉旨稽查山東全省學務”等,顯著地標明衍圣公的爵位和特權;據說,孔府差官手持任何一塊云牌鑾駕進京,拜見皇帝無須稟報,孔府權勢由此可見一斑。
大堂前兩側的東西廳房,是孔府相當于封建王朝六部的六廳,即管勾廳、百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六廳是衍圣公府的具體辦事機構,各廳長官均由正六品官員充任。
由大堂向后,有一通廊與二堂相連。通廊里有一條大長紅漆凳,俗稱“閣老凳”。相傳明朝權臣嚴嵩將自己的孫女嫁給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賢為一品公夫人。后來嚴嵩被彈劾將要治罪,他跑到孔府來托親家衍圣公向皇帝求情,以減輕罪名,可孔府主人未允。嚴嵩當年就曾坐在這條長凳上等候回話,因他作過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人稱嚴閣老,故將此凳叫作閣老凳。
二堂又叫后廳,是衍圣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場所,也是行使皇朝權力,替朝廷選拔禮學、樂學童生的考場。左右兩間廳堂,東為啟事廳,設正四品官員負責上傳下達;西為伴官廳,設六品官吏跟班行走。三堂也叫退廳,是衍圣公處理家族糾紛和處罰府內仆役的地方,這里頗有官員正堂肅穆森嚴的氣氛,衍圣公升堂時要擊堂鼓,威風凜凜,權勢遮天。三堂兩側的廂房,是掌管孔府總務和財物的要地,也是存放孔府檔案的書庫。
三堂六廳集中體現了孔府的特殊地位,這里發出指令,官府百姓無不震懾,足顯天下一孔的圣威。
內宅示豪奢
孔府的官衙酷似故宮的前朝,內宅則好像故宮的內廷。孔府內宅包括前上房、后堂樓、前東樓、前西樓、后東樓、后西樓、后五間佛堂樓等建筑,均高深軒敞、富麗堂皇,最后部分是仿照故宮御花園而建的后花園。整個內宅形如深宮,戒備森嚴;內宅門稱禁門,任何外人不得擅入,否則打死勿論;即使挑水伕,也只能通過石流送水。所謂石流,指內宅門西側一個露在墻外的特制水槽,挑水伕把水倒入水槽,水便隔墻流入內宅。
內宅的內壁上繪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是神話中的貪婪之獸,不僅無休止地吞食金銀財寶,還總想吃掉太陽。衍圣公在此繪這想象中的動物,是為告誡子孫不要貪贓枉法。其實昔日衍圣公生活之豪華奢侈,比起帝王也并不遜色。例如前上房東側梢間內擺設著一套滿漢餐具,共四百零四件,且因菜設器、按席配套,最高規格為一百九十六道佳肴的滿漢全席,集四海珍饈之大成,令人嘆為觀止。前堂樓東間有“多寶閣”,內陳人參、靈芝、瑪瑙、玉雕等奇珍異寶,難得一見的元明官袍等也珍藏于此;古色古香的名人字畫更是琳瑯滿目。后堂樓內存放著商周“十供”,這組稀世珍寶是商周時代鑄造的祭器,是乾隆皇帝御賜之物。當年乾隆親臨曲阜祭孔,見廟府內祭器“不過漢時所造,且色澤亦不能甚古”,為顯示崇儒重道,“遂頒內府所藏”,挑選出唯一的成組傳世青銅器賜與孔府。孔府以此“十供”為無上的光榮、參天的恩澤,多年來敬謹收藏,秘不示人。孔府內宅積累的珍貴文物數不勝數。
內宅后花園又名鐵山園,源于孔子七十三代孫孔慶镕,他曾移入幾塊形似山峰的鐵礦石。此園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1503),由當時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李東陽親自設計。李東陽的女兒嫁給孔子六十二代孫孔聞韻為一品公夫人,李東陽與孔府的關系自然非同一般,所以他才大賣力氣,幫助孔府修建了這座花園。此后他曾四次作詩賦,勒碑刻銘,記此盛舉。明朝另一權臣嚴嵩和清乾隆皇帝都曾出力整修花園。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靈物仙境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燕京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