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繼位之謎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承汗位。關于皇太極是怎么登上汗位的,歷來說法不一。
根據(jù)朝鮮史籍《魯庵文集》的記載:“老汗(努爾哈赤)臨死曰:洪佗始(皇太極)能成吾志。終無所命而死。”所以說皇太極得汗位,是符合努爾哈赤臨終遺言的。
長時間以來,有不少的明清史專家都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從多爾袞的手中奪來的。蔣良騏纂修的《東華錄》順治八年二月己亥詔內記載,多爾袞說“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之位原系奪立”。據(jù)說,努爾哈赤在生前便已經立多爾袞為繼承人,而皇太極用盡手段從他的幼弟手里奪得了汗位,為了除掉篡位的障礙,還逼使多爾袞的生母大妃納喇氏以死相殉。這一說法受到一不分人的懷疑。多爾袞當時只有十五歲,既沒有什么功業(yè),也沒有什么威望,所以不可能把汗位傳給多爾袞。皇太極即位之后,非常重視多爾袞,并大力栽培,多爾袞也非常感激皇太極的恩育,全力輔佐皇太極,是皇太極最為得力的助手。總而言之,皇太極和多爾袞兄弟感情不錯,實在想象不到皇太極會對多爾袞干下殺害生母、篡奪汗位的勾當。
也有人認為,皇太極是通過了非常激烈的爭斗才奪得汗位的。努爾哈赤死了之后,皇太極與諸貝勒爭奪汗位的斗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最終,皇太極擊敗了對手自立為汗王。在這期間,最為激烈的是皇太極與代善之間的爭斗,代善不僅有勛績、有聲望,而且勢力也非常的強大,一直都是汗位的有力競爭者,皇太極利用一切機會打擊代善,如利用代善與大妃納喇氏之間的曖昧關系,推波助瀾,使得努爾哈赤罷黜大妃,也損害了代善的威望。努爾哈赤死了之后,又逼著大妃殉葬,削弱代善的勢力,最終壓服了代善,把汗位奪到了自己的手里。
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皇太極的汗位并不是奪過來的,而是由諸貝勒們推舉產生的。努爾哈赤生前并沒有立嗣子,而是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為汗者須請貝勒推舉產生。在當時的諸貝勒當中,皇太極的實力是最強的,努爾哈赤去世當天,代善長子勸代善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也表示同意。第二天,在諸貝勒大臣聚朝的時候,代善便提議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請貝勒“皆喜曰善。議遂定,乃合詞請上即位”。而《魯庵文集》所記載的則更加富有戲劇性:代善表示,按努爾哈赤的遺愿,應當立皇太極為汗。皇太極則推辭說應當立代善為汗,并且“相讓走避”。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們一會兒去請代善,一會兒去拉皇太極,“號呼奔走于兩間者再三,凡三日”,最后,代善讓人“群擁”皇太極即位。這里沒有刀光劍影、沒有不擇手段,而是和平友好、互相謙讓。這與清朝前期血腥的最高權力之爭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雖然難免有所夸張,但依照當時的情形,民主推舉皇太極為汗,還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的。因為,當時人們非常崇尚武功,而皇太極的武功當然要遠在十幾歲的多爾袞之上,與代善相比也不相上下;除了這些之外,在政治識見、軍事才能和個人威望上,皇太極都高出諸貝勒一籌,由于君主專制制度尚沒有得到完善發(fā)展,遇到大的事情需要協(xié)商辦理,因而推舉才能卓著的皇太極即位,也是可以理解的。
???
上一篇:皇太極何以能制服多爾袞-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皇太極計殺袁崇煥-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