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慶之》人物故事小傳
陳慶之(公元484—539年),字子云,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南北朝時期梁朝著名將領。陳慶之出身寒門,自幼隨從梁武帝,深受賞識。后為武威將軍、宣猛將軍、文德主帥等。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隨從安西將軍元樹進攻壽春,擊敗北魏豫州刺史李憲軍。大通元年(公元527年),隨從曹仲宗攻渦陽,大敗北魏常山王元昭軍,占據渦陽,梁置西徐州。二年,北魏北海王元顥投降梁朝,陳慶之奉梁武帝之命率7000人護送元顥回北方。元顥在渙水稱帝,為前軍大都督。次年,攻占洛陽,前后經過47戰,攻占32城。被北魏爾朱榮所攻,兵敗南逃,授右衛將軍,封永興侯。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任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后遷豫州刺史,死于任上。
〔正史〕
陳慶之字子云,義興國山人也。幼隨從梁武帝。帝性好棋,每從夜至旦不輟,等輩皆寐,唯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從平建鄴①,稍為主書,散財聚士,恒思立效。除奉朝請。
普通②中,魏徐州刺史元法僧于彭城求入內附,以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雋率諸軍應接。還除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仍率軍送豫章王綜入鎮徐州。魏遣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眾十萬來拒。延明先遣其別將丘大千觀兵近境,慶之擊破之。后豫章王棄軍奔魏,慶之乃斬關夜退,軍士獲全。
普通七年③,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④,除慶之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長鈞別筑兩城相拒,慶之攻拔之,憲力屈遂降,慶之入據其城。轉東宮直閤。
大通元年⑤,隸領軍曹仲宗伐渦陽,魏遣常山王元昭等來援,前軍至駝澗⑥,去渦陽⑦四十里,韋放曰:“賊鋒必是輕銳,戰捷不足為功;如不利,沮我軍勢,不如勿擊。”慶之曰:“魏人遠來,皆已疲倦,須挫其氣,必無不敗之理。”于是與麾下五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慶之還共諸將連營西進,據渦陽城,與魏相持,自春至冬,各數十百戰。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欲筑壘于軍后。仲宗等恐腹背受敵,謀退。慶之杖節軍門,曰:“須虜圍合,然后與戰;若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仲宗壯其計,乃從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慶之陷其四壘。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馘,鼓噪攻之,遂奔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詔以渦陽之地置西徐州。眾軍乘勝前頓城父。武帝嘉焉,手詔慰勉之。
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顥來降,武帝以慶之為假節、飚勇將軍,送顥還北。顥于渙水即魏帝號,授慶之前軍大都督。自铚縣進,遂至睢陽。魏將丘大千有眾七萬,分筑九壘以拒。慶之自旦至申,攻陷其三,大千乃降。
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庶子二萬人來救梁、宋,進屯考城。慶之攻陷其城,禽暉業,仍趣大梁。顥進慶之徐州刺史、武都郡王,仍率眾而西。
魏左仆射楊昱等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眾七萬據滎陽⑧拒顥,兵強城固,魏將元天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兆、騎將魯安等援楊昱,又遣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據虎牢。時滎陽未拔,士眾皆恐。慶之乃解鞍秣馬,宣喻眾曰:“我等才有七千,賊眾四十余萬。今日之事,義不圖存,須平其城壘。”一鼓悉使登城,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俄而魏陣外合,慶之率精兵三千大破之。魯安于陣乞降,天穆、兆單騎獲免。進赴虎牢,爾朱世隆棄城走。魏孝莊出居河北。其臨淮王彧、安豐王延明率百僚備法駕迎顥入洛陽宮,御前殿,改元大赦。顥以慶之為車騎大將軍。
魏上黨王元天穆又攻拔大梁,分遣王老生、費穆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慶之隨方掩襲,并降,天穆與十余騎北度河。慶之麾下悉著白袍,所向披靡。先是洛中謠曰:“名軍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自發铚縣至洛陽,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無前。
初,魏莊帝⑨單騎度河,宮衛嬪侍無改于常。顥既得志,荒于酒色,不復視事,與安豐、臨淮計將背梁,以時事未安,且資慶之力用。慶之心知之,乃說顥曰:“今遠來至此,未伏尚多,宜啟天子,更請精兵;并勒諸州有南人沒此者,悉須部送。”顥欲從之,元延明說顥曰:“慶之兵不出數千,已自難制,今更增其眾,寧肯為用?魏之宗社,于斯而滅。”顥由是疑慶之,乃密啟武帝停軍。洛下南人不出一萬,魏人十倍。軍副馬佛念言于慶之曰:“勛高不賞,震主身危,二事既有,將軍豈得無慮?今將軍威震中原,聲動河塞,屠顥據洛,則千載一時。”慶之不從。顥前以慶之為徐州刺史,因求之鎮,顥心憚之,遂不遣。
魏將爾朱榮、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兆等眾號百萬,挾魏帝來攻顥。顥據洛陽六十五日,凡所得城一時歸魏,慶之度河守北中郎城。三日十一戰,傷殺甚眾。榮將退還,時有善天文人劉靈助謂榮曰:“不出十日,河南大定。”榮乃為栰濟自硤石,與顥戰于河橋。顥大敗,走至臨潁被禽,洛陽復入魏。慶之馬步數千結陣東反,榮親自來追,軍人死散。慶之乃落須發為沙門,間行至豫州,州人程道雍等潛送出汝陰。至都,仍以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侯。
出為北兗州刺史、都督緣淮諸軍事。會有襖賊沙門僧強自稱為帝,土豪蔡伯寵起兵應之,攻陷北徐州。詔慶之討焉。慶之斬伯寵、僧強,傳其首。
中大通二年⑩,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慶之至鎮,遂圍縣瓠,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云寶于溱水。又破行臺孫騰、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于楚城。罷義陽鎮兵,停水陸轉運,江湘諸州并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后,倉廩充實。又表省南司州,復安陸郡,置上明郡。
大同二年(11),魏遣將侯景攻下楚州,執刺史桓和。景仍進軍淮上,慶之破之。時大寒雪,景棄輜重走。是歲豫州饑,慶之開倉振給,多所全濟。州人李升等八百人表求樹碑頌德,詔許焉。五年卒,謚曰武。
慶之性祗慎,每奉詔敕,必洗沐拜受。儉素不衣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長子昭嗣。
梁世寒門達者唯慶之與俞藥,藥初為武帝左右,帝謂曰:“俞氏無先賢,世人云‘俞錢’,非君子所宜,改姓喻。”藥曰:“當令姓自于臣。”歷位云旗將軍,安州刺史。
《南史》卷六一
〔注 釋〕
①建鄴: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南京。②普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第2個年號。③普通七年:即公元526年。④壽春:古縣名。治所在今安徽壽縣。⑤大通元年:大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第3個年號。元年,即公元527年。⑥駝澗:在今安徽蒙城西北。⑦渦陽:縣名。北魏置。治所在今安徽蒙城。⑧滎陽:治所在今河南滎陽東北。⑨魏莊帝:即元子攸。公元528—529年在位。⑩中大通二年:中大通,南朝梁武帝蕭衍的第4個年號。二年,即公元530年。(11)大同二年:大同,南朝梁武帝蕭衍的第5個年號。二年,即公元536年。
上一篇:《陳平》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平》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陳勝》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勝》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