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之戰(公元前79年)
公元前279年,困守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4年的齊軍,以火牛陣奇襲戰法大敗圍城燕軍,從而轉入反攻、收復燕占齊地的作戰。
濟西戰后,齊宗室田單在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失守時率族人逃至即墨。在即墨大夫守城戰死后,代之為將繼續守城。燕軍強攻即墨和莒二城一年未下,樂毅改為圍困,命燕軍撤至距城4.5千米處設營筑壘,同時采取政治爭取策略,不拘捕出城民眾,并賑濟其中困難者。但二城仍未降。
田單堅守即墨,帶頭加強城防工事,與軍民同甘共苦,并將族人編入軍伍,參加守城,因而獲得軍民擁護,內部團結一致。但田單對樂毅的政治攻心深為憂慮。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繼位。田單針對惠王為太子時即對樂毅不滿和對齊二城久攻不下有懷疑的心理,進行離間。燕惠王中計,派騎劫代樂毅為將,這不僅造成燕軍內部因不平而不和,而且使田單少一強勁敵手。騎劫改變圍困戰法,集中主力實施強攻,但并未奏效。田單根據華夏民族重視祖先和騎劫性格殘暴的心理,為激發士氣,誘燕軍行暴:散布虛假情報,說齊軍最怕傷俘虜和挖祖墳。騎劫遂將投降的齊兵割掉鼻子,并挖掘城外齊人祖墳。齊人悲憤萬分,痛恨燕軍暴行,皆欲決一死戰。田單認為反擊時機已到,積極準備。為麻痹敵人、隱蔽企圖,令老弱、婦女守城,并派使者請降。騎劫以為威懾生效,放松警惕,坐待獻城投降。田單征集耕牛近千頭,身披彩繪紅布,角縛鋒利刀劍,尾系涂油葦束,并選5,000精壯之士,集中于面對燕軍指揮部方向的城墻內側,墻開數十通道。入夜后,先填外壕,然后點燃牛尾葦束,將牛趕出通道。牛被燒負痛,瘋狂奔向燕營,形成有一定正面和縱深的火牛陣。5,000精壯之士緊隨火牛前進,城上男女敲打銅器、吶喊助威。毫無思想準備的燕軍驚慌失措,完全失去應戰能力,死傷遍地,騎劫也在戰亂中被殺。圍攻即墨的燕軍主力徹底潰敗。田單當即由反擊轉為反攻,追擊燕軍至黃河,齊70余城全部收復。田單迎襄王至臨淄,齊乃復國。
此戰,田單以心理因素為決策依據,處處主動,最后出其不意以火牛陣進行夜襲,攻其無備,一戰扭轉戰略局勢,對傳統戰爭思想是一發展,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戰國銅鉦,指揮器具。
戰國秦杜虎符,調兵憑證。
劍
中國古代用于劈刺的格斗兵器,也屬于“直兵”。
劍一般為直身尖鋒,有中脊,兩側出刃。由劍身、劍柄、首(多為圓形或云形)和護手(格)構成,多數配劍鞘。春秋戰國時期有的劍身為雙弧曲度,形制優美。官宦配劍多有華美的劍穗。
劍最早產生于商代,劍身為青銅鑄造,形制短小,長度僅30厘米左右,呈柳葉形,多用于自衛。春秋戰國時期,南方水網地區戰車不便機動,步卒在吳、越等諸侯國大行其道,劍開始廣泛使用。著名的吳王夫差劍和越王勾踐劍就是這個時期的巔峰之作。隨著劍在戰場地位的逐步確立,劍身的長度也不斷增加。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長達94厘米,漢劍更有長達1.1米者。漢朝時期,日益壯大的騎兵,將單刃厚背的環首刀列為主戰兵器,劍的實戰作用日漸降低,以至于東漢的王公貴族和大小官員均配刀而不配劍。隋唐以后,劍成為王公官宦乃至文人墨客的裝飾品,以及強身練武的器具。
越王勾踐劍
上一篇:《先秦時期戰爭形勢》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唐朝形勢(74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