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鐵路風潮
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為了進一步掠奪中國財富,開始對中國進行鐵路投資,爭奪鐵路的修筑權。粵漢、川漢鐵路是溝通南北和深入內地的兩條重要干線,因而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目標。
1910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
四川修筑鐵路的股金,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頒布“鐵路國有”政策以后,由于拒不歸還四川的股金。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首先起來反抗的是湖南人民。1911年5月14日,長沙舉行了萬人群眾集會。接著又舉行了長沙至株洲的萬余鐵路工人的示威,并號召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拒交租稅以示抗議。在湖南人民的帶動下,湖北、廣東、四川的人民也都積極行動起來。這次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以“破約保路”為宗旨,參加的人數以十萬計。
清政府下令鎮壓。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羅綸、蒲殿俊等保路同志會代表,槍殺數百請愿群眾。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將各處電線搗毀,沿途設卡,斷絕官府來往文書。
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吳玉章、同盟會成員王天杰、龍鳴劍等人領導榮縣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這次保路運動,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清政府的統治,而且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創造了條件,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為當時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因而它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上一篇:清朝第一漢相范文程-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溥儀是如何被迫退位的-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