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潘祖蔭
潘祖蔭(1830~1890),字東鏞,號伯寅。江蘇吳縣(蘇州)人。咸豐二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官至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銜。曾上疏營救左宗棠,糾彈勝保、文煜。好搜羅善本及金石碑版之屬。著有《攀古樓彝器款識》、《鄭庵所藏泥封》、《芬陀利室詞》等。
潘家兩寶鼎
大盂鼎和大克鼎是青銅器中的極品,是西周時代的鴻寶重器,與陳介祺所藏毛公鼎被并譽為“海內三寶”。兩寶鼎與潘家素有淵源,它們都經過潘祖蔭的收藏。
潘祖蔭喜好收藏,精于鑒別,收藏金石碑刻,尤其是青銅器,數量多,質量精。大盂鼎是他從左宗棠手里得到的。該鼎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京當鄉禮府西溝岸。出土后為岐山豪紳宋金鑒所占有,后被岐山縣令周庚盛奪去。道光三十年(1850年),宋金鑒上京赴試,點為翰林,在北京琉璃廠偶然發現自己被人奪去多年的大盂鼎,遂出銀3000兩重新購回此鼎。宋死后,其后人將鼎賣給袁保恒,袁又將此鼎獻給主帥左宗棠。數年后,因官場傾軋,有人上疏檢舉左宗棠“居功自傲,圖謀不軌”,清廷信以為真,要召其進京對質問罪。幸虧時任工部尚書的潘祖蔭上疏力救,左才得以幸免。左宗棠感恩不盡,知道潘祖蔭嗜好收藏,儲金石甚富,遂以大盂鼎奉贈。
大克鼎1890年在陜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的一窯藏中被發現。同時出土的還有小克鼎七器及克鐘、克等。大克鼎被發掘后,第一主人是柯劭。后潘祖蔭以重金從天津柯氏手中購得此鼎,當時欣喜萬分,特鐫刻“家藏第一”印章,以示珍重。
潘祖蔭病故后,這兩件大鼎被運往蘇州,作為傳家之物供放在潘家的廳堂內。國內外一些富豪深知大鼎價值,早已垂涎三尺。曾經有個美國人愿出600兩黃金或一幢洋樓換走大鼎,但潘家人認為黃金有價、國寶無價,只要大鼎一出手,就再也無法追回,一家人當即給予回絕。
1937年,日軍侵入蘇州,主持潘氏家務的潘達于見時局混亂,擔心大鼎落入日軍手中,便同家人將兩件大鼎深埋于院中。果然不出所料,在埋藏大鼎后不久,日本人就來搜查了。為了得到這兩件中國國寶,他們幾乎每日必到潘家,有時一天竟查過七次。后來潘家干脆離開蘇州,去往上海。日本人一再搜索盤查無獲,以為大鼎已經失散,方肯罷休。新中國成立后,潘達于出于愛國之心,毅然將兩件大鼎捐獻給國家。后來,這兩件國寶分別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內,供人們研究觀賞。
大盂鼎
大克鼎
大盂鼎拓片(局部)
行書 潘祖蔭
上一篇:閑章趣談·潘祖蔭
下一篇:翰墨趣談·愛新覺羅·弘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