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是如何被迫退位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北洋新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于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
袁世凱一方在談判當中便放出口風:若推舉袁世凱為總統,則清室退位不成問題。與此同時,他又向清朝報告:革命軍勢力浩大,倘若開戰,北洋新軍難以取勝;各國公使都希望和平解決;南方代表伍廷芳力言必須實行共和,希望朝廷早定大計。
宣統三年末(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遇到了一連串的困難:列強不予承認,卻公開支持袁世凱。財政上缺少來源,軍餉難繼,軍隊隨時可能嘩變。立憲分子和軟弱的革命黨人主張對袁妥協。孫中山迫不得已,電告袁世凱,再次聲明:如清帝退位,立定共和,臨時政府決不食言,自己立即辭職,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袁世凱見奪權已有把握,就公開宣稱向南方進攻實有困難,同時密奏隆裕太后:此次開戰,東西友邦的貿易損失已經不小,若戰事爭持太久,難免不無列強干涉。袁世凱最后亮出了底牌:在此種情況下,清帝應該“禪位”,以順民心。
隆裕太后召集御前會議進行討論,溥倫、奕勖主張退位,溥偉、載灃反對。由王公貴族的少壯派組成的宗社黨人憎恨袁世凱欺負孤寡,密謀篡權,他們主張訓練皇帝親軍,發動暴動倒袁,其中良弼的態度最為堅決。恰好當天袁世凱在王府井丁字街三義茶店樓下的街道上,遭到了北方共和黨人楊禹昌等人炸彈的襲擊,袁世凱的隨從十多人喪命,袁世凱僥幸逃脫,從此他稱病不露面。為防良弼,他還密召親兵侍衛,伺機行動。良弼在袁世凱遭炸十天后,也碰到同樣的遭遇。四川籍的同盟會會員彭家珍,趁良弼外出回家剛剛到家登上臺階扔出炸彈,炸斷了良弼的左腿。彭家珍頭部受傷當場死亡。到第三天早上,良弼才蘇醒過來,但中午就死去了。
良弼身為皇族,留學日本學過軍事,組織宗社黨,在皇族中是頗受倚重的少壯派。良弼一死,皇室要員便失去了主心骨。袁世凱的部下段祺瑞又聯合二十八名戰將,從湖北前線打來電報,請求共和,并請袁世凱派全權代表與南方對話。良弼之死,加速了清帝遜位。隆裕太后只得在宣統三年十二月十三日(1912年2月1日)再次召集御前會議,決定遜位。十六日,詔命袁世凱與南方革命黨磋商遜位的條件。
袁世凱為了從清王朝手中奪取政權,主張優待皇帝、皇族。而革命黨為了廢除君主專制,也被迫通過了袁訂立的《優待條例》.條例上規定:皇帝尊號不廢,待以國君之禮,每年供其新幣400萬元費用,暫住宮中,以后遷居頤和園;宗廟陵寢及其私產,派兵保護;皇族世爵依舊,私.產保護,免予當兵,享有一般公民權;滿、蒙、回、藏王公世襲與宗教信仰依舊,各族與漢族平等。
l912年(宣統三年,民國元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宣統皇帝正式頒布遜位詔書: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統治中國268年之久的清王朝,終于在風雨飄搖中走到了盡頭,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宣告結束。
上一篇:清末鐵路風潮-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溥儀是怎么繼位的-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