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也就是元吞滅南宋、一統天下那年,宋本出生在大都(今北京)一個清貧的文人家庭。宋本從小聰穎,超出常兒,八九歲時便找出經史,日夜誦讀。宋本的父親宋禎在南中謀了個低等的官職,為官清廉,保持氣節,生活十分貧苦,不得不賣掉在大都的舊宅。當時宋本和其母居住在大都,宋本年少尚未弱冠,便擔起奉養母親的重擔,召集許多少年幫助母親租賃房屋。后來宋禎到江陵(今屬湖北)做官,宋本跟隨父親到了江陵。江陵有位名人王奎文,深明性命義理之學,宋本前去拜訪求教,得到王奎文的指點,造詣日深,尤擅古文。他的文章峻潔刻萬,寓意深邃,為時人所稱贊。在江陵生活了20多年,直到40歲時才返回大都。
宋本回到大都不久,至治元年(1321),英宗初即位便舉行廷試,宋本中左榜進士第一名,賜進士及第,授以翰林修撰。英宗即位后,以拜住為中書右丞相,革新政務,推行“漢法”,大規模起用漢族地主官僚及儒臣。宋本以文學精深而得英宗垂愛。但英宗所進行的改革,觸犯了大多數保守的蒙古貴族的利益,引起他們的抵制和反對。至治二年(1322),答己太后和權臣鐵木迭兒死后,以鐵失為主要代表的舊勢力仍布列朝中,他們拉幫結伙,密謀策劃,準備發動宮廷政變。至治三年八月,鐵失勾結知樞密院事也先帖木兒等人,乘英宗自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南返大都、途經上都以南的南坡時,發動政變,刺殺了英宗和拜住,史稱“南坡之變”。接著,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帝,是為泰定帝。十月,皇權在握的泰定帝為維護其皇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將殺君的鐵失等人處死。這時宋本為監察御史,他在泰定元年春(1324)向泰定帝首言:“逆賊鐵失等人雖伏誅,但其黨樞密副使阿散因為告發鐵失而逃脫了罪名。現在他竄到嶺南,應該早些將他抓獲。”泰定帝未能聽從。
泰定帝統治期間,天災人禍屢屢發生,社會秩序紊亂。泰定元年,太廟內丟失了兩塊金神主牌,一座是仁宗神主,另一座是仁宗后神主。元代規定神主牌用黃金制成,曾有大臣提出應改用木制以免丟失,但朝臣認為宗廟社稷各有守官,無人敢去盜竊。因而一直采用黃金。當泰定帝得知神主牌丟失后,令守京各官,派員緝獲,但官吏昏庸無能,追索十幾天,毫無贓證。宋本針對此事,上奏提出: “民間失盜,盡管是事后逮捕了偷竊者,仍治罪。現在,主管太廟的太常失職而丟失神主牌,應立即議罪。”奏入,但未能報與泰定帝。宋本又針對中書省官員不到署辦公一事提出建議: “中書宰執,每天都在內廷,常半月不到中堂,殆滯機務,應勸戒他們到所署辦公。”但泰定帝自幼生長漠北,所受的都是正統的蒙古教育,對漢人的防范甚嚴,而且不能從賢納諫,因此,宋本所上之言,泰定帝未予理睬。
泰定元年鐵失等人被誅以后,旭滅杰擔任中書右丞相,與左丞相倒剌沙權傾朝野。這年有宿衛士從漠北來到大都,不久泰定帝又將他們派回漠北。在歸北途中,宿衛士結群在桓州(今內蒙多倫西北)剽劫殺人,當地官員將他們逮捕,但旭滅杰上奏請求釋放。泰定帝見被捕者都是在漠北藩府時的部下,便下詔免罪開釋。又有從漠北來的千戶抵達大都后,住在旭滅杰的府中。一天,民間朱甲的妻女乘車路過旭滅杰府邸,千戶看中頗有姿色的朱甲妻女,并派人將她們母女掠入府中。朱甲向中書省哭訴妻女被奪一事,但旭滅杰包庇千戶,草草地打發了朱甲。就在這時,許多地方發生災異,雷迅風烈,山崩地震,嚇得泰定帝忙召集諸臣雜議如何消災。當時宋本以國子監丞參加廷議,他對屢次發生的事不滿,便憤憤地說道: “鐵失余黨未誅,仁廟神主失而未得,桓州盜未治罪,朱甲之冤未申,是刑政失度,以致民憤天怨。這些災異,都是上天的懲罰。”宋本越說越激憤,許多大臣都害怕了。
泰定元年冬,宋本調任兵部員外郎,泰定二年,轉為中書左司都事。宋本高亢不屈的性格為諸臣所知,他持論堅正,行為正派,從不謀私事,許多人對他又敬又畏。當時有一位代理兵部尚書,是故將李牢山之子,曾跟隨諸王征討徭民。這位代理兵部尚書在進軍時納妾,留軍不前,兵敗而歸。樞密副使王卜鄰吉臺卻上奏認為他平徭有功,應當升官。宋本抗言道:“他棄軍娶妾,逗撓軍期,應該將其問罪,怎么能升官呢! ”王卜鄰吉臺神色沮喪,不敢再說什么。旭滅杰死后,中書左丞相倒刺沙朝權在握,且深得泰定帝信任。倒剌沙與平章政事烏伯都剌都是西域人,西域有些富商將他們的國珍異石獻給倒剌沙和烏伯都剌,這些人有的出自二人門下,有的因罪被奪官。泰定三年冬的一天,烏伯都剌從宮內出來到政事堂,召集僚臣,讓左司員外郎胡彝將擬好的詔書遞與宋本看,準備明日宣讀。宋本接看,原來是因為近日許多地區發生地震,皇帝要詔赦天下,命中書省酬計各地所獻諸物之值,用來擢用那些被奪官的人。宋本看罷竟自說: “現在各地都報災異,害怕獻物,本來他們就不滿。奪有罪之官,這是世祖時就定下的制度,現在要擢用這些人,這不是廢成憲而反世祖詔嗎?有的人藏匿所獻之物,難道不應治罪?皇上怎么不問問?”在場的臣僚聽了宋本的言語,相視嘆息,無可奈何地離開了。第二天,宣詔完畢后,宋本稱病不出。
泰定四年,宋本升為禮部郎中; 天歷元年(1328),升吏部侍郎; 天歷二年,改為禮部侍郎。泰定帝死后,其子僅做了1個月的皇帝便被文宗圖帖睦爾趕下臺。文宗自幼受儒學熏陶,坐穩皇位后,大興文治,信用文臣,宋本等一批老文臣得到信任。文宗在天歷二年設置奎章閣,講授經文,又設置藝文監,命人校點書籍,搜集元代歷朝資料。宋本在此期間發揮了他文人的特長,參與許多工作。至順元年(1330),宋本進為奎章閣學士院供奉學士; 至順二年,出為河東廉訪副使,尚未赴任,文宗又升宋本為禮部尚書。文宗死后,明宗子、年僅7歲的懿璘質班即位僅43天便死去。文宗皇后不答失里按照文宗遺言,迎立遠在桂林的明宗長子妥歡帖睦爾為帝。至順三年冬,妥歡帖睦爾尚未到大都,正旦節日到了,按舊例,文武百官應在大明殿向皇帝行朝賀禮,而新皇未至,文宗皇后在興圣宮仍讓行朝賀禮。宋本對諸臣說: “我們應當上表遞與興圣宮,請皇后放棄這次大明殿朝賀。”眾臣響應,文宗皇后只得作罷。
元統元年(1333),妥歡帖睦爾即位后,讓宋本擔任禮部尚書,兼任經筵官,侍從皇帝左右,講授經史。這年冬天,又拜宋本為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宋本因病未能赴任,留在大都,任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仍兼經筵官。元統二年,轉為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和經筵官,同年冬,病死于任上,時年54歲,謚正獻。
宋本為人正直,一直保持著文人的氣節,始終不依附權貴,為官清廉。他的官階從承務郎至太中大夫,歷仕通顯,但他一直租房居住。宋本疾惡如仇,對待朋友熱情誠直,時人都愿與之交往。宋本去世時,執紼事近兩千人,都是縉紳大夫、門生故吏和國子諸生,沒有一個雜賓,時人都以之為榮耀。宋本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與其弟宋齊名,人稱之為“二宋”; 與同出一師的謝端并稱做“謝宋”,詩、賦皆精通,著有《至治集》40卷。
上一篇:宋庠
下一篇:宋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