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關外山·遼西之旅·醫巫閭山·無恙閭峰三百寺
閭山長期以來一直是東北地區的宗教中心,寺廟眾多,其中首推北鎮醫巫閭山的山神廟。北鎮廟坐落于城西2.5公里的山坡上,始建于金,歷經元、明、清三代的重修擴建,是現今五鎮中僅存的山神廟。它依山而筑,殿閣七重,輝煌壯麗,加上東邊九十一間皇帝行宮,南北長240米,寬109米,是東北地區除沈陽故宮之外最大的皇家建筑群。廟前有一座石造六柱五樓牌枋,和四座按喜怒哀樂形象雕刻的石獅,精美生動。廟內則有鐘鼓樓,四座碑亭遺址,保存有元碑十一方,明碑九方,清碑二十五方,極有史料價值,故又號稱“小碑林”,堪與西安碑林媲美。
閭山有一奇處,名寺頗多,但還偏偏有幾個以寺為名的地方并非寺廟,其中之一就是位于閭山西北面的大望海寺。在這里的最高峰上,有個“高中洼,四不漏”的地方,是有名的“太子出家留兒寺”。相傳遼代,來了一個顯貴的游客,羈迷于美景,打算在這山上出家修道。為了選個風水絕佳的地方修廟,他費了不少腿腳,總不中意。有一天迎面碰見個須發皆白的老者,老頭指點說:“這也不難,你就到‘高中洼,四不漏’那兒去吧。”說完就不見了。原來這老頭就是山神。游客攀山越嶺,終于在西北面最高峰上找到了這塊地方,它的周圍有九個小山頭,像影壁墻似的把中間圍了起來,這樣,一座琉璃瓦鑲頂,金碧輝煌的廟宇便修起來了。敢情這位游客乃是當朝太子,厭倦塵世生活來出家為僧的。皇后尋子上山,太子誠心修道不為所動,但為感念母親的一片慈心,請她給大廟起個名字。皇后難過地說:“世上離情何其多,這樣離別有幾個?母去兒留修僧道,人間佛境永相隔。”遂起名“留兒寺”。
另一個并非寺廟的地方是滴水寺。它是閭山腳下的一塊大平灘,特別奇怪的是每逢陰天下雨,山上下來的洪水沖到了大平灘就滲得干干凈凈無影無蹤了,傳說這兒最早是一個勤勞樸實、心腸善良的樵夫和他的美貌妻子的家園,因為洪水沖到他們這兒總是下滲,免去了無妄之災,他們便給這里起了個名字叫“抵水寺”,后來,慢慢地以訛傳訛就叫成滴水寺了。
不過閭山一帶名副其實的寺還是很多,其中著名的玉泉寺、雙泉寺、青巖寺等佛寺,一直香火旺盛。玉泉寺坐落在閭山大閣西南,寺中有兩眼清泉,一是魚泉,一是暖泉。魚泉得名于該處天然魚池,池中常年有大大小小的白肚青背神魚在水里游動嬉戲,在跟魚池相連的峭壁上,刻有一條張牙舞爪從天而降的青龍,旁邊刻一赤腳大仙靜臥云中,石壁左右則分刻“青龍、虎穴”四字。附近的平角亭內還有關公勒馬望魚池的浮雕像,全都惟妙惟肖。這些寺廟中的雕塑之作有些還頗具幽默色彩,青巖寺中,有一座望海觀音閣,里面就供著一尊歪脖觀音。不知是哪位民間工匠靈機一動對觀音菩薩開了個玩笑,只不過到了傳說中就變成仙人點化了。
閭山不僅有眾多佛寺,還有著名的“四大奇觀”,即海云觀、圓通觀、三清觀、圣清觀,均為道教建筑。其中三清觀又叫大朝陽,最為出名。它分為上、中、下三院,風景優美,近傍十八蹬險峰,云罩霧繞,蔚為可觀。有趣的是,傳說大朝陽還跟馳名中外的閭山鴨梨有關,說是有個年輕人受廟里老道之恩,種梨樹出了名,就拿出大筆錢將道觀修飾一新,作壁畫、刻浮雕,于是才有了“夕牛望月”、“漁翁垂釣”,“仙鶴飛天”,“洞天仙界”等景觀。從那以后,閭山上下就流傳一句話:“鴨梨王重修大朝陽,大朝陽出了個鴨梨王。”金朝詩人王寂,還專門有一首詩吟詠鴨梨,道:“霜落盤盂比玉卵,風生幽頰碎冰澌。”海云觀位于閭山中部的蘆花山上,上面有拜斗臺、云角亭、呂祖廟等建筑,還有一塊殘碑;天仙觀則在北部西山上,供的是《封神榜》里云霄、瓊霄、碧霄三位娘娘,故又稱三霄娘娘廟;圓通觀又稱千家寨,位于北鎮縣羅羅堡鄉吳屯村的南面。
以上所列僅只閭山宗教建筑之一二,閭山幽深靜美的環境與好佛好仙的傳統,使之成為集各種民間宗教之大觀的勝地,據縣志記載,各類寺廟建筑最多時達七十處之多,無怪乎詩人吟道:“無恙閭峰三百寺”。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故宮·文物寶庫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金殿·旭日晃漾金光赫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