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年號的由來
皇太極用過是兩個年號,“天聰”和“崇德”。清入關之后的其他皇帝都采用一個年號,而同治皇帝卻擬定過兩個年號,一個是“祺祥”,一個是“同治”。
“祺祥”是咸豐十一年(1861)由匡源等擬定的。這兩個字出典于《宋史·樂志》中:“不涸不童,誕降祺祥”一語。“不涸不童”就是說河流暢通,山川茂盛,地盡其利,物阜民豐,故而“誕降祺祥?!?/p>
按清朝祖制,年號一般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典后頒定。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在小皇帝即位不久,就忙于擬定年號,主要是在經濟上有所考慮。
在咸豐皇帝逃奔熱河后,官錢票迅速貶值,銀價上漲,物價昂貴,民不聊生。當時京城許多富商把大量銅錢屯居起來,加劇了現錢的短缺。因此,肅順等人想立即鑄造一批新幣投入市場。
兩宮太后欽準了這個年號之后,他們立即派人到云南采辦銅料,開鑄“祺祥重寶”?!办飨椤北緛硎羌橹?,但卻沒給肅順等人帶來任何好運。不久,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發動了“辛酉政變”,八大臣被殺的被殺,被放逐的被放逐,這“祺祥”年號和“祺祥重寶”尚未正式頒行,就被政變者扼殺了。
政變成功后,奕?集團掌權,就重新集議改元之事。為奕?等人搞政變搖旗吶喊、大造輿論的李慈銘,向肅順改元問題發難,他說:“國朝即位改元,向來都是由大學士及軍機大臣等擇而用之擬定數個,交給皇帝,由皇帝親自選定?,F在新君還沒有繼位就先商議改元,不符合祖制?!?/p>
李慈銘是奕?集團重要成員,他說肅順在幼帝即位前就改元是非法的。而所用“祺祥”年號又文義不順,歷史上很少有人用,進而譏諷肅順等人不學無術。事實上李慈銘自己也高明不了多少。在否定“祺祥”年號后,他搜腸刮肚地擬了“熙隆”和“乾熙”兩個年號。奕?很不滿意,不屑地說一句:“他這是迂腐的書生之見,不能用?!?/p>
后來,經奕?、文祥等共同商量,最后決定用“同治”兩個字。這兩個字的妙處在于會意。在兩宮太后看是兩宮同治,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在民間看是上下一心同治,因此讓人看了都覺得滿意。
這個年號呈給兩宮皇太后,慈安沒說什么,慈禧則拍手稱好。慈禧是很重名位的人,她一直對太后分東西宮,自己名份比慈安遜色而耿耿于懷。今用“同治”二字恰可表示兩宮并尊,沒有嫡庶之分,這是最令她滿意的。當然,她也能體味到“君臣同治”這一層含義,她給奕?加上“議政王”的名銜,正好是“同治”二字最好的注解。
上一篇:發式和服裝的改變-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同治皇帝巧殺安德海-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