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式和服裝的改變
中國人對于衣冠服飾一直都是十分重視的。《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族人成年后便不可剃發,不管男的還是女的,都把頭發綰成發髻。而滿族的發型則截然不同,滿族男子都會剃光前顱頭發,而后腦的頭發則編成一條長辮子垂下。漢裝的主要特色是交領、右衽、無扣,而滿裝則以立領、對襟、盤扣等為主要特點。
清朝是由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滿族人建立的,“剃發易服”政策的推行可以追溯到滿族入關之前。在他們還沒入關的時候,滿族統治者就已經在關外實施“剃發易服”政策了。他們征服漢人之后一律強令剃發、更換服裝,明朝降將也必須剃發易服以表示臣服。
1644年,清軍入關的時候就曾頒發了“剃發令”,但引起了漢人的強烈不滿和堅決反抗,最終不得不公開廢除了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之后,在漢臣孫之獬的提議之下,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清軍所到的地方,無論官員還是平民老百姓,都必須在十天之內把頭剃了,削發垂辮,不這么做的就要砍掉腦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沒得商量。
于是,漢族人民進行了此起彼伏的斗爭來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對此,清朝統治者暴力鎮壓。最終的勝利者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大部分漢族生者剃發結辮,改穿滿族服裝;堅決不愿改換衣冠的或被殺掉了,或逃到了海外,也有的遁入了空門,帶發修行。針對當時漢人此起彼伏抗爭的情況,時人陳名夏曾說:“免剃頭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但是,沒有過多長時間,他就因說了這句話而被滿門抄斬了。
清朝統治者為什么一定要推行“剃發易服”呢?通常認為是滿族統治者想要通過剃發易服來打擊、摧垮漢族人民,特別是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使得滿族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固,從形式上消除了被“漢化”的潛在危險。從之后的歷史可以看到,這一措施所起到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漢人不再執著于本民族服飾,他們已經漸漸習慣了滿族的發式和服裝。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大清帝國被推翻了,號召人民剪去辮子的時候,有許多人不愿意去剪。當然這面面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害怕剪去辮子后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對漢族的影響之深。
上一篇:十二家鐵帽子王-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同治年號的由來-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