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失火事件
清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太和門火。先從貞度門起火,是兩名值班太監使用燈火不小心引起的。貞度門在太和門的右面,太和殿的前面。起火后由于撲救不力,延燒到東西朝房、太和門和昭德門。這次大火持續延燒了兩天,雖經撲救,但東西朝房和太和門被完全燒毀。那些放在臨時庫房里準備為光緒結婚大典用的各種服飾和禮儀用品,全部燒光。
堂堂皇宮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火呢,主要是由于平時缺乏防范。值夜打更的是兩名六十歲開外的老太監,值班睡覺,等到被大火驚醒的時候,火勢已經很大了,無法收拾。而且剛好是是寒冬時節,內金水河的水冰凍三尺,鑿冰取水救火,延誤了救火時機。太和門是木結構建筑,著起火來燃速很快。坡頂建筑撲救不易。
在大火向四處蔓延的時候,大臣們合計,派工匠先把還沒有燃燒的近火的廡殿,在梁柱上拴上大繩,派眾多士兵用力拉,把廡殿拉倒,然后在上面澆水,斷絕火道。這才阻隔了火勢蔓延。據文獻記載,為了撲滅這場火災,動用兵士、工匠和水會成員7000余人。
隨后光緒大婚,皇后得從大清門入,途徑太和門。要重建已經來不及了,皇后下令讓眾多工匠們在太和門原址上扎了一座和原來太和門一模一樣的彩棚,堅固而華麗,大婚時,皇后也就穩穩當當地被抬進了紫禁城。后來才拆除,用實料重建。而太和門也成為了重修建福宮花園之前紫禁城里最年輕的建筑了。
上一篇:神秘的“血滴子”-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紫禁城里的小朝廷-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