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初名森,字大木。祖籍河南固始縣,其先世遷至福建南安縣楊梅山下石井鄉。父鄭芝龍,有才略,好拳棒,因行為放縱而遭父逐,往靠舅父(商人)黃程,遠赴日本;不數年而成為巨商、華僑領袖,名顯日本,娶日本女為妻;后因謀反事泄,逃至臺灣,聚眾數千,常與明軍發生沖突;后降于明,為海防游擊。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七月十四日,成功生于日本長崎平戶島千里濱。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回到南安,時年七歲。成功聰明好學,思維敏捷。年十五,補南安縣學生員,成績優秀,保送南京太學深造。及至南京,拜學者錢謙益為師。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軍攻陷揚州,南京太學解散,還歸故里。
明王朝被推翻后,文武官員和宗室糜集江南,先后擇立南京福王、浙江魯王、福建唐王和湖南、西南地區桂王,史稱“南明”政權。及唐王朱聿鍵于福州即位(改元隆武,史稱隆武皇帝),芝龍積極支持,封為平國公。一日,成功隨父上朝,唐王見成功氣宇不凡,撫其背曰:“惜朕無女配卿,卿可盡忠吾家,勿忘故國!”賜姓朱,拜御營中軍都督,賜上方劍,儀同駙馬。
芝龍立唐王,無意復明,常懷異志,命成功侍王以察動靜。成功不滿父之所為,常諫之,不聽,每慟哭失聲。一日,成功見唐王悶坐,泣奏曰:“陛下郁郁不樂,得毋以臣父之故歟?臣受厚恩,義不反顧,請以死報陛下。”
三年(公元1646年)八月,清兵入閩,唐王被俘,不食而死。芝龍降清,清兵擁之北去,令作書召成功,成功不從。芝龍曰:“他日為清之患者,必成功也。”芝龍既降,成功大悲憤,至孔廟,焚儒服,拜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居留,各行其是。”長揖而去,偕所善者九十余人,乘二艦入海,收兵南澳(屬今廣東省),得數千人。次年,回兵鼓浪嶼(屬今福建廈門市),設高皇帝位,定盟抗清復明。
時魯王諸將正在閩、浙之地與清軍作戰,成功為了配合其行動,在海上進行游擊戰,忽而出現在浙江沿海,忽而出現在福建沿岸,忽而登陸奇襲。五年(公元1648年)三月,破同安。繼攻泉州(今晉江縣),大破清軍于城外桃花山。及清援軍至,遂撤至鼓浪嶼。
成功認識到此次失敗,主要原因是駐在廈門、金門之鄭彩、鄭聯兄弟,擁兵旁觀,見危不救。成功曾使人曉以大義,而鄭彩竟專橫示威,擅殺大學士熊汝霖等。成功欲救助陸上反清諸軍,因恐彼等偷襲而不敢動。由是,福建反清勢力不斷為清軍所破,人心動搖。
七年(公元1650年)三月,成功克潮州(今廣東潮安縣),人心復振,各地來附者日眾,但鄭彩兄弟依然如故。成功自潮州還,與親信議曰:“金、廈兩島乃國家土地,彼鄭彩、鄭聯兄弟所據,肆虐無道,大為不堪。”乃嚴密布署,于八月十五日夜抵廈門。及聞鄭聯賞月于萬石巖,酒醉,成功即乘機登陸;天明,聯軍降。在金門之鄭彩聞風逃去。自是,成功以廈門、金門、鼓浪嶼、潮州、南澳等地為根據地,開辟交通,繁榮商業,嚴格軍紀,為反攻作準備。
十一月,清軍攻廣州。明西寧王李定國求援于成功。閏十一月,成功率軍南下。次年三月,攻克惠州(屬今廣東省),使進攻廣州之清軍腹背受敵。清廷為解救廣東,命福建清軍攻廈門。留守廈門之鄭芝莞(成功叔)戀財懼戰,載財物乘艦而逃。成功痛恨廈門之失,及收復廈門,即召諸將,數芝莞之過而斬之,眾將無不震恐。
成功既統一金、廈之地,乃立法度,革新政治,振興文教,禮賢下士,尊崇明室,發展交通,繁榮商賈,廣籌兵餉,勤訓師旅,整修要塞,加強戰備。于是金、廈之地面貌一新,擁有精兵六萬人、大小戰船千余艘,軍紀嚴明,人心振奮。
八年(公元1651年),張獻忠(公元1646年戰死)余部與南明桂王政權聯合抗清,重新掀起抗清高潮。成功乘機出擊閩南各地。五月,于南溪口(在今福建漳浦縣南)登陸,大敗清軍于磁灶(在今漳浦縣東北)。清軍趁機進襲廈門,為成功守將所敗。成功繼圍漳浦。清軍為挽救危局,向同安方向挺進,以攻金門、廈門之后背。成功見此,乃留一部繼圍漳浦,而自率主力前往攔擊;至小盈嶺(在今晉江、同安兩縣之間),大破清軍,旋乘勝回軍攻漳浦。清漳浦守將楊世德等以城降。成功即授楊等官職,命守漳浦城。
同月,清軍攻占舟山,魯王率眾逃至海上,成功遣使迎之。自是,成功之將士日眾,兵力益強,于是決計攻取海澄等要地。
海澄,東距鼓浪嶼僅四十里,離廈門約五十里,為戰略要地,清軍據此可控制金門、廈門兩地,實為成功心腹之患。
次年正月初二,潮水暴漲。成功先遣軍切斷清軍退路及援道,然后命水師攻城,清守將降。成功入城,集紳士問以抗清復明之策,有客居海澄之同安人周全斌曰:“固守各島,上據舟山以分北來之勢;下守南澳以遏南邊之侵;興販洋道以足糧餉;然后舉兵取漳(今龍溪縣)、泉(今晉江縣)為基地。陸可由汀郡(今長汀縣)而進,水從福(今閩侯縣)、興(今莆田縣)而入,則全閩可得也。”成功大喜,曰:“此誠至論。”為解決糧餉,根據參軍馮澄之建議,遣使與日本通好,組織船隊,往來于日本、南洋之間,從事貿易;又征錢糧于各地,以充軍餉。成功謂左右曰:“海澄一戰,得海澄城,得復明大計,又得籌錢足餉之謀,取一得三也。”
二月,攻長泰。清福建浙江總督陳錦率大軍救援,成功設伏于長泰之東北,大敗陳錦軍,長泰亦下。繼圍漳州,因久圍不克,糧餉不繼,清援軍又將至,乃轉兵以守海澄。
十年(公元1653年)五月,清軍數十萬攻海澄,大小炮數百,日夜轟擊,鄭軍營壘木柵多被摧毀。成功指揮自若,令掘壕避炮火。清兵樹梯登城,鄭軍持斧劈之;清兵架木板渡外壕,鄭軍引爆預先所埋炸藥。清軍渡濠者,不是被炸死,就是被砍殺,尸積與壕平,余者皆舉手降。相戰數日,清軍死傷慘重,精銳皆盡,乃退回漳州。
成功既勝,即令修城,合原五處土城為一大城,墻高二丈余,用石砌成,置炮位三千余處,城外繞以水道,寬可通船。又多積糧械,屯以重兵。自是,與金門、廈門相表里。
至此,成功已有七十二鎮,遂設禮、戶、吏、兵、刑、工六官,掌管庶政;設左、右、前、后、中五提督,統領軍務。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又有眾多外圍據點,于是決計北伐。
十三年(公元1656年)六月十三日,成功自廈門誓師北伐,眾至十七萬。大軍至閩江口,溯江以攻南臺島(在今福州市東南),克之,進圍福州。清福建總督李率泰等大震,急調軍救援。成功為率制清軍,遣軍襲擊福州所屬各縣鎮。及清軍至,諸軍即還于閩安鎮(在今福州市東)。
八月,清軍攻占舟山,成功采取聲東擊西戰術,遣軍北攻溫州(今浙江永嘉縣)、臺州(今臨海縣)。清軍急速救援,成功即揮軍北上,收復舟山。及清軍欲攻閩安鎮時,成功采取同樣戰術,分兵攻清軍之羅源、寧德(皆屬今福建省);及清軍至,成功立即從容退去。清將阿克襄追之,成功伏軍四起,盡殲之。清軍無奈,再逼芝龍致書招撫,成功又拒之。
十四年(公元1657年)二月,成功遣軍攻占溫州。繼而先后占領黃巖、臺州、太平(今浙江溫嶺縣)、天臺,然后移軍臺州,準備大舉北伐。而清軍以大軍攻閩安鎮,成功還救不及,損失慘重,乃還軍廈門,集諸將計議。有主立即大舉北伐、以取江南者;有主據守閩浙、徐圖發展者。成功慨然曰:“吾有大舉北伐之心久矣!”即遣使泛海至永歷帝處,請集滇、黔、楚、粵之師出洞庭,會師江南。永歷帝從之。
次年春,成功集諸將商討進攻路線。部將張煌言主“溯長江以攻取金陵(今江蘇南京市)”。但其他將領以“南京道遠,城池堅固,大費兵力資力”,主近攻閩、浙沿海,然后再圖江南。成功采納煌言意見,決定:北去舟山,轉赴崇明,溯長江而上,直取南京。五月十三日,率軍二十萬,在廈門誓師北上。六月十六日,攻溫州,因狂風暴雨,被迫放棄攻擊,北至舟山。經過休整,于八月九日,自舟山揚帆北上。次日午后,風起浪涌,雷聲大作,雨大如注,天昏地暗,人對面互不相見,折裂沖擊之聲不斷,呼救之聲不絕于耳。災后清點,計損失將士八千余,毀艦四十余,其余船只亦有不同程度之損傷。成功乃還軍舟山,修理艦船,補充糧食。但最令成功憂慮之事,是大難之后,人人心有余悸,多思逃歸,士氣低落,軍紀松弛。成功深知,此種情況不改變,北伐只能是紙上談兵,于是移兵至浙江東南地區休整,嚴申紀律,士氣復振。
清政府得知永歷帝尚有一定力量,早晚必將成為心腹之患,而成功被臺風所毀,一時難以恢復,于是決定全力進擊云、貴,以消滅永歷政權。成功得知此一情況,決定乘虛進襲南京,以解救云、貴危機。
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十三日,北伐大軍自舟山再次北上,越崇明島,溯長江西上,直取瓜洲(在今鎮江市北長江北岸)、鎮江。及聞揚州清文武官員已逃避一空,城中父老正準備以迎北伐軍時,成功以大勢所趨,決定立即進攻南京;以檄書傳達遠近,號召各地立即起義。來歸者,凡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東南大震。
七月初二,成功率諸部自儀鳳(今南京市下關)、江東門(在今江寧縣西)登陸,屯兵獅子山(在今下關之東)。掘外壕,建木柵,以圍南京。提督馬信以南京已成甕中之鱉,請趁機發動攻勢。成功為求慎重,不從。
清兩江總督郎廷佐以萬人守城,緊閉城門,不敢出戰。有人向廷佐獻守御之策:“鄭成功連戰連勝,竊以為南京志在必得,宜速遣人卑詞請寬,以驕其志而待援軍,徐籌破之。”廷佐乃遣使出城見成功,哀求曰:“我朝有例,守城過三十日者,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口悉在北京,迄寬三十日之限,及期當率眾出降。”成功欲許之。參軍潘賡鐘曰:“孫子有云:‘卑詞者詐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宜即速進兵攻之,促其速降。”成功曰:“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今既乞降,驟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成功欲行仁義之師,同意廷佐緩期出降之求,犯下一個遺恨終身之錯誤。
清崇明總兵梁化鳳率兵八千,由尚未被合圍之東南進入南京城,以援廷佐。成功見其兵少,毫不在意。化鳳日夜登城觀望,見鄭軍官兵,有浴于水者,有捕魚者,有打柴者;入夜則燈火相映,歌聲嘹亮,一派勝利氣氛。二十一日夜,月半出,化鳳親率五百騎,銜枚出城,向鄭軍突然發起攻擊;鄭軍人不及甲,倉皇拒戰。化鳳俘鄭軍統領余新等數十人而歸,清軍士氣為一振。
鄭軍受挫,成功決定攻城。此舉,早已在化鳳預料之中。他連夜開挖神策門附近城墻數處。次日拂曉,鄭軍開始移動營壘,化鳳率步騎主力,趁機向獅子山(在今南京市北)之鄭軍突然發起進攻;另分兵攻岳廟山(在獅子山東,成功大本營在此)。鄭軍倉卒應戰,指揮失靈,將士雖頑強抗擊,但終遭慘敗。成功乃撤退至鎮江,十分悲傷,聲淚俱下,曰:“是吾欺敵,非爾等之罪也。”二十八日,清兵出現在鎮江附近,成功乃退還廈門、金門。
成功慘敗南京,軍事上已處于完全被動地位,因而困守金、廈以圖恢復已不可能,為求自立之計,決心東征臺灣。
臺灣,自秦至三國有東鳀、澶州、夷洲等名;隋以后稱琉球、流求;明時稱臺灣。東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至臺灣,此乃大陸與臺灣往來之始;隋煬帝也曾遣使至臺灣;南宋時,金兵多次渡長江,追擊宋高宗于閩、浙之地,不少民眾遷居臺灣以避亂。元朝,在澎湖設巡檢司,管理臺灣、澎湖等島嶼。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463年),明廷駐師澎湖,巡防臺灣。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鄭芝龍自日本出逃至臺灣,從事反明活動。同年,荷蘭人至一鯤身(今臺灣臺南市安平島),不惜重金,租地數十方丈,就地筑城以居,稱之熱蘭遮城(即今安平城)。繼而在城外開市區,設教堂,立學校,征糧納稅。當地人始知中計,請其退出,荷蘭人不聽;百姓群起驅之,荷蘭人用槍炮大肆屠殺,遂占有臺南地區。后,西班牙人亦乘機占據基隆、淡水。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占有臺灣南、北、東各地區,實行殘酷統治,凡反抗者,均遭屠殺,死者數萬。成功恨之入骨,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對臺灣實行禁運。由是臺灣產品運不出,所需物資進不去,困難之極。十四年(公元1657年),荷蘭使者至廈門,遞國書,貢產物,要求解除禁運。成功不許。荷蘭通事何廷斌(鄭芝龍舊部)密言:欲收復臺灣,必須保持與臺灣荷蘭人來往,以了解臺灣內部情況。成功乃許開放海上禁運。
及成功兵敗還廈門,何廷斌獻所繪臺灣要圖,并報告荷蘭人防務部署情況,并曰:臺灣沃野千里,得本地足以應國,取其財足以餉兵;且臺灣人備受荷蘭人欺凌,久欲反之,如以公威臨之,則勢如狼逐群羊。成功決定東征臺灣。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充分準備之基礎上,從金門出發。次日下午,至澎湖。三十日,繼續東進。
四月初二中午,成功乘海潮大漲,率領船隊,在何廷斌引導下,從荷蘭人未設防之鹿耳門魚貫而入。荷蘭人以為神兵天降,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鄭軍在赤嵌西北十里之禾寮港(在今臺南市忠義路一帶)順利登陸,斷安平與赤嵌之交通。繼下赤嵌。守安平之荷蘭人告急于巴達維亞總督。成攻盡以精銳攻安平,并斷安平水源。守城荷蘭人自知不能敵,遂以城降。成功轉兵攻熱蘭遮堡。為減少傷亡,成功決計圍而困之。閏七月二十三日,荷蘭援軍企圖偷襲鄭軍,遭到迎頭痛擊,狼狽逃去。十二月初六,成功令以重炮轟之,荷蘭守軍出降。至此,被荷蘭占領三十八年之臺灣重歸祖國。
次年五月初八,病逝臺灣。時年三十九。
成功出生于內憂外患交迫之明末,父為求榮華富貴,投降清軍,而成功毅然與之決裂,屢拒清軍招撫,高舉反清復明之旗幟。其毅力尤為可嘉,屢受挫折,其志愈堅;北伐失敗之后,重整旗鼓,決定東征臺灣,開辟復興基地。但在軍事指揮上確有值得研究之處。
北伐時,成功未將氣候因素考慮在內,貿然率軍二十萬乘船北上,致遭臺風襲擊,損失慘重。結果,北伐被迫暫時終止,士氣受到嚴重打擊,而清軍得以有時間在長江設防。如果避免此次臺風之災,一舉占領南京,則抗清前途又當別論。
第二個錯誤是,對敵人仁慈,當攻不攻,反受其害。第二次圍南京,勝利在握,而成功欲行仁義之師,輕信守城清軍卑詞請寬期之謊言,致慘遭失敗。這是成功一生中最大錯誤。圍而不攻,等待敵人投降,只能在敵人處于絕對孤立無援之情況下才是可行的。而當時清軍已控制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優勢在清軍而不在鄭軍,持久戰只能有利于清軍。當然南京之敗還有其他原因:沒有采取措施阻止清援軍進入南京城;沒有付予諸將獨斷專行之權,及情況突變,諸將仍等待成功命令,而成功又不在其位。
綜觀成功一生,功不可沒。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是反清名將,是收復臺灣之民族英雄。
上一篇:《鄭成功》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郭子儀》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