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之戰(1756~1757年)
清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756至1757年),清軍三度進軍伊犁,平定阿睦爾撒納武裝叛亂的作戰。
準噶爾歸附清朝,被清朝廷冊封為輝特汗的阿睦爾撒納,積極擴展勢力,又于乾隆二十年八月公開武裝反清。二十一年正月,定西將軍策楞率西路清軍、定邊左副將軍哈達哈率北路軍分別從巴里坤和烏里雅蘇臺進軍伊犁。清參贊大臣玉保率西路軍先頭部隊進抵特克勒河(今新疆特克斯河),誤中叛軍的緩兵之計,阿睦爾撒納乘機經和落霍澌(即霍爾果斯,今霍城),越庫隴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庫隴奎山)西遁,策楞僅得伊犁空城。四月,乾隆以貽誤戰機撤職查辦了策楞、玉保,補授達爾黨阿為定西將軍,率兵出西路;同時命兆惠為定邊右副將軍,自巴里坤進駐伊犁,侍機行動。七月,達爾黨阿率西路清軍1,000人,進抵雅爾拉,與阿睦爾撒納、哈薩克首領霍集伯爾根所率哈薩克兵2,000人遭遇,大敗哈薩克兵。阿睦爾撒納易服逃往呢雅斯圖山中。哈達哈率領的北路軍行至嵩哈薩拉克山,與哈薩克汗阿布賚自巴顏山西行千余軍隊相遇,兩軍激戰,阿布賚敗逃。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清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率所部1,500余人,自濟爾哈朗河撤退南下,在鄂壘扎拉圖(今新疆烏蘇西)與厄魯特叛軍交戰,清軍大敗宰桑達什策零部。乾隆二十二年正月,乾隆帝再次部署了平定阿睦爾撒納叛亂的軍事行動,調集7,000余軍隊向巴里坤集結,仍分作北、西兩路第三次向伊犁進發。改授定邊左副將軍成袞扎布為定邊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率北路軍由巴里坤起程,經珠勒都斯西進;定邊右將軍兆惠和參贊大臣富德自巴里坤出西路,由額琳哈畢爾噶西進。清軍很快進抵伊犁,分路追擊叛軍。阿睦爾撒納率眾先逃至巴爾達穆游牧地,再逃往額布克特山(即額布圖嶺,其西北支脈在伊犁北)駐守。五月富德率清軍追至,在愛登蘇擊敗哈薩克汗阿布賚部騎兵。六月初,阿布賚在愛古斯河(今哈薩克斯坦阿亞古斯河)向清使遞表投降,不久阿睦爾撒納僅率20余人逃至阿爾察圖,投奔阿布賚,覺察有異,乘夜逃離,渡愛古斯河,進入俄羅斯境內的塞米巴拉特要塞,當年病死。阿睦爾撒納發動的武裝叛亂被平定。
平定準噶爾圖卷(長卷局部清錢維城繪)。該圖卷描繪了清軍平定新疆準噶爾(達瓦齊)叛亂的場景。圖為清軍在伊犁河大營受降的場面。
上一篇:《清平定達瓦齊之戰(1755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清平定青海之戰(17年7月~174年4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