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曲、北曲
一、南曲、北曲的形成
文學的南北分野,由來已久。地域的廣大,山川的阻隔,加上南北氣候、環境的差異,便形成了南北文學風格的不同:南方文學音調綿柔,意境曼妙,文字清麗;北方文學則音節高亢,氣勢雄渾,文字質樸。總之,北方質勝于文,南方文勝于質。
南曲、北曲通常以地域劃分,合稱南北曲,包括散曲、戲曲兩大類,盛于金、元,至明朝而臻于完備。
北曲是宋元時期北方的散曲、劇曲所用的各種曲調,南曲是南方的散曲、劇曲所用的曲調的統稱。南曲、北曲是兩種不同的曲調,所以又稱為南調、北調。北曲是中州音調,南曲是江南音調。元雜劇與元人散曲都屬于北曲。南曲是徐渭收錄在《南詞敘錄》中的六十余種宋元劇目。北曲傳到南方后,南方士人苦于北方的方言、聲韻與南方情調不合適,所以,在北曲的基礎上稍加改造,另創一派,號為南曲。南曲產生的原因,據王世貞說:
大江以北,漸染胡語,時時采入,而沈約四聲遂失其一。東南之士,未盡顧曲之周郎,縫掖之間,又稀辨撾之王應。稍稍復變新體,號為南曲。
南曲成熟在明代。明嘉靖年間,昆山人魏良輔開始學習北曲,但總不如北人王友山,于是,便轉而研究南曲。他通過實際的演唱,把每一個調作成新譜,使高低清濁快慢,完全以音樂為準,分辨清楚唇齒音,根據其騰腔落板,再用長音助其凄涼的情調。經過十余年的足不下樓,南曲終于創造完成。
二、南曲、北曲的區別
南曲、北曲的特色,從明徐渭的《南詞敘錄》中,可略知梗概:
聽北曲使入神氣鷹揚,毛發灑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所謂“其聲噍殺以立怨”是已。南曲則紆徐綿眇,流麗婉轉,使人飄飄然喪其所守而不自覺。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是已。
明王世貞的《曲藻》則評價說:
凡曲: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易粗,南氣易弱。此吾論曲三昧語。
明魏良輔在《曲律》中自我評價說:
北曲以遒勁為主,南曲以宛轉為主,各有不同。至于北曲之弦索,南曲之鼓板,猶方圓之必資于規矩,其歸重一也。
根據以上幾種觀點,可以看出南曲、北曲的異同:
1.聲韻
北曲聲韻采用的是周德清《中原音韻》的十九韻部,只有平、上、去三聲。南曲用韻,主要根據明《洪武正韻》。《洪武正韻》的平、上、去三聲各分為二十二韻,入聲分為十韻,共七十六韻。密集的音韻,致使有的曲子句句押韻。
2.腔調
南北曲的總體風格是“北剛南柔”。北曲字多調促,用七聲音階,即宮、商、角、變徵(徵的低半音)、徵、羽、變宮(宮的低半音),因為多兩個半音,又沒入聲字,平聲分陰陽,所以發音較高,節奏緊促、勁道。南曲字少調緩,用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又四聲俱全,行腔緩慢,韻部較細,所以婉轉。
3.板眼襯字
唱曲時,用鼓板按節拍,強拍擊板,一拍便為“板”。次強拍、弱拍用鼓簽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別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中,前一弱拍稱“頭眼”,后一弱拍稱“末眼”),眼就是鼓聲,總稱“板眼”。北曲較為寬大,襯字較多。南曲較為嚴正,除散板外,所有曲牌,每板有定數,有定所,不能隨意移動,稱為死板。南曲加襯字時,只可借眼,不能占板,所以南曲襯字少,有“襯不過三”的說法。
4.樂器
北曲基本上是彈樂器,以弦索伴奏為主,鼓板依弦索所發出的旋律來按拍。南曲基本上是吹奏樂器,伴奏有鼓板、簫管。但南北曲伴奏樂器的使用并非絕對,宋元時,北曲就有用笛子的,元明時,南曲則有琵琶。
5.演出
北曲只有一人獨唱,男主角為正末,每折用一套曲,每套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南曲則各種角色演唱,男主角為生,用韻較自由,可以換韻。
上一篇:元、明別集
下一篇:古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