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奢儉思想
中國歷代思想家關于日常消費“奢”還是“儉”的理論觀點。一般講,人們通常把高于某一特定標準的消費狀況稱做“奢”,把低于這一標準的消費狀況稱做“儉”。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黜奢崇儉是奢儉思想中占支配地位的觀點。先秦時期,以孔丘為代表的儒家把“禮”作為區別奢儉的標準,反對各等級的人有超過禮制標準的消費,超過即被指責為奢,被稱為“僭越”、“犯上”的行為,并以此維護消費方面的等級制。墨家和道家也都主張黜奢崇儉,但標準不同于儒家。墨家從小生產者的平均主義利益出發,主張不分等級,以維持生命健康需要為消費標準。道家則把原始時代簡陋的生活條件做為理想,把人類物質、文化方面的一切進步都看作是“奢”,是導致人類墮落的壞事。秦漢以后,黜奢崇儉一直是人們對待消費問題的正統教條。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也出現過一些相反的觀點,如《管子·侈靡篇》就宣傳過“莫善于侈靡”的觀點,認為富有人在消費方面越奢侈,越可以消散其財富,越有利于貧民得到就業和生活門路,還可以活躍商業。這在當時確是一個頗不尋常的觀點,它提出了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卓越見解。明代后期,陸楫繼承了這一觀點,明確反對禁奢。他認為儉最多只能使一家一戶免于貧,而奢則能“均天下而富之”(《蒹葭堂雜著摘抄》);擴大消費是增加貧民生計的重要途徑。這種學說反映出封建社會晚期商品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太白樓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文化·好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