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城隍廟·“白相”城隍廟
溜溜逛逛,東張張西望望,就是上海話所謂“白相”。到上海城隍廟白相的人,也許未必知道城隍廟,原來是明代著名江南園林“豫園”的一部分。
在今豫園南面的方浜路,原來有一座古廟,相傳為三國時期的吳王孫皓建立的金山神廟,奉祀著漢代名將霍光,又名霍光行祠,明永樂年間正式改為城隍廟。
傳說明朝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為“愉悅老親”而建豫園,但因其祖母沒見過皇宮,造園時便仿御花園格式,造了九垛龍墻,讓老祖母見識見識。皇帝知道此事后,以為潘允端圖謀不軌,派人徹查。潘允端得知消息,情急生智,于欽差到來前一天,將城隍廟的神像搬進園中,推說是城隍造園,才免除了一場大禍。后廟會盛行,來城隍廟的香客常年不斷,廟內外涌入了一大批算命、賣梨膏糖、拉洋片的江湖藝人,云集了許多地方小吃和玩具雜耍攤販。城隍廟于是成為上海最有特色的民俗旅游勝地。
城隍廟確是一個五光十色的地方,舊日上海人游城隍廟,習慣上是“大門口吃酒釀圓子(指百年老店老松盛),二門口吃糖粥(以張志飛的粥攤最為有名),石獅子旁邊吃梨膏糖(現已遷至大殿左側)。而今城隍廟已改建為豫園商場,有著數百家商店,以其園林、商業、廟會融為一體的獨特風貌,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游客。到城隍廟,可以品嘗著蜚聲中外的上海各邦風味酒宴和名點小吃,購置各種土、特產和眾多小商品。各地游人絡繹不絕。
一廟三城隍
在許多關于城隍的傳說中,“一廟三城隍”是最膾炙人口的。
在很早以前,金山張涇河一帶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災,使得禾苗枯黃。后來來了一個大漢,掄起鐵鏟,地上立刻裂開一道缺口,成為一條新的河流,引來了黃浦江水。后來才知道,這是漢朝大將軍霍光顯靈解救了這場災難。于是大家捧著香燭來到霍家祠堂,叩頭禮拜,而且把祠堂前的一棵樹雕成霍光神像,稱為“金山神”,供奉在祠堂里,并把祠堂改為金山神廟。每年秋收后,附近百姓都到金山廟慶祝一番。后金山廟改為城隍廟,霍大將軍的神像仍坐在進門的第一殿。霍光便成為這里的第一代城隍。
元朝進士秦裕伯奉旨赴蘇州任太守途中,看見沿途村舍蕭條,田地荒廢,路邊道旁時有餓殍,便在上任后,向寒山寺智明長老請教。長老說:“蘇州佛寺眾多,百姓又信佛,大人應趁大饑之年用權貴紳士家的錢財修造寺院僧舍,可解決饑民的生計,周濟窮苦百姓。”于是秦裕伯招請蘇州能工巧匠修建靈巖寺、西園,筑軒造亭,開塘架橋,還每天在閶、胥兩門和楓橋運河畔組織龍舟競渡,使得這一帶熱鬧非凡,官家太太小姐、紳士商戶紛紛雇用畫舫,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于是,權貴豪門的錢財,就這樣流入貧苦人民的手中。
朱元璋建明朝后,秦裕伯辭職回鄉。朱元璋愛慕秦裕伯為官清正,便請他入朝為官。秦裕伯只得做了幾年侍讀學士,去世后歸葬于故鄉上海。明太祖下詔說:“秦裕伯生前雖不是我的臣下,但死后應保我黎民。”于是,封他為城隍,秦裕伯便成了上海第二代城隍,地方百姓按他生前的相貌,做了紅臉城隍像,供于后殿。
第三代城隍是上海老百姓敬佩的民族英雄陳化成。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是一位久經疆場,驍勇善戰的老將。清朝道光年間,英國侵略者調集了一百余艘戰艦到長江口,妄圖奪取我國江海要地吳淞,進而控制長江下游地區,六十六歲的陳化成奉命鎮守吳淞炮臺。1842年6月,當敵艦云集吳淞口外,鳴槍進攻時,陳化成痛斥貪生怕死欲向英軍求和的兩江總督牛鑒,并帶領士兵進行英勇的反擊。在緊要關頭,牛鑒半路逃跑,使清軍陣容大亂,敵人攻占了東炮臺。陳化成腹背受敵,仍浴血奮戰,最后七處負傷,倒在血泊之中。
上海百姓欽佩他的英雄氣概,緬懷他的功績,把他的塑像也抬進了城隍廟內,放在金山神像背后,讓他也享受著祭祀。他是全國唯一穿清朝官服的城隍。
美食大世界
老城隍廟是上海風味小吃薈萃之地,素有“小吃王國”、“美食大世界”之稱。僅城隍廟九曲橋一帶就有十家各具特色的點心店,將近五十種花色點心,如綠波廊餐廳的船點風味小吃三絲眉毛酥、鳳尾燒賣、四喜蒸餃;滿園春點心店的酒釀圓子、八寶飯;桂花廳點心店的鴿蛋圓子、豬油百果糕、如意糕;湖濱點心店的開洋蔥油面、重油酥餅;松盛點心店的雞鴨血湯;春風得意樓的素面、素菜包;豫有點心店的桂花糯米糖。最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有五香豆、南翔小籠饅頭、梨膏糖。
相傳,唐朝的宰相魏征,不僅為官剛正,還是個出名的孝子。貞觀年間,魏征母親年邁體弱,經常咳嗽氣喘。魏征為此焦慮萬分,便在朝中請了一位名太醫,為母親看病,并按照太醫開的藥方,煎好藥奉上。不料藥味太苦,老夫人只喝了一口就再不肯服用了。怎么辦呢?魏征冥思苦想,終于想到老母平日最愛吃梨,若能把梨和藥摻和在一起,老母肯定愿喝了。于是魏征親自動手,去掉梨皮,搗碎取汁,再加上糖,與藥方上的幾味藥一起熬成漿狀。這樣不僅苦味減輕,而且甘甜如蜜,老夫人吃得津津有味。從此,老夫人天天喝,日日用,咳嗽氣喘竟痊愈了,而且食欲大增,氣色好轉。魏征十分高興,他又不斷在梨膏內放入銀耳、火腿,蝦米等滋補品,老夫人吃后越發神旺氣爽。
此后,這種梨膏糖漿的制作方法逐漸傳入民間。到了明朝,賣梨膏糖已成為京都洛陽橋上三百六十行之一,以此營生的店家、攤販不計其數,花色品種也越來越多。清咸豐四年(1854)上海老城隍廟前石獅子旁有人開起了上海灘上第一家梨膏糖店,物美價廉,一舉成名。1956年成立了上海梨膏糖店,供應有療效的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
城隍廟冰糖奶油五香豆,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據說,三十年代初期,南市城隍廟建成后,香火越來越盛,每天燒香磕頭者絡繹不絕。一個名叫張阿成的用小青豆拌以桂皮、茴香燒煮成五香豆,在城隍廟市場出售,招徠不少顧客。當時一位在廟前設攤專買五香牛肉和豆腐干的姓郭的小業主,眼見五香豆受人歡迎,于1938年開設了“郭記興隆五香豆店”,選用嘉定生產的“三白”蠶豆(白皮、白肉、白眼睛)為原料,精工制作,配料有冰糖奶油,故又名“冰糖奶油五香豆”。這種五香豆的風味咸中帶甜,美味適口,食之回味無窮。1956年,郭記興隆五香豆改名為城隍廟五香豆,增加花色品種,并逐步行銷歐美各國。
相傳一百多年前有個名叫陳和的人,在嘉定縣南翔鎮開了一爿點心店,設備簡陋,只有兩張桌子,顧客來吃,賣一客做一客。他做出的小籠饅頭,皮薄、餡多、鹵汁多,還拌有麻油,根據不同時令,添加些應時鮮活,初春肉餡里加入筍尖末,初夏時加入蝦仁,深秋拌有蟹粉,因此味道特別鮮美,吃客越來越多,銷路越來越好。后來南翔鎮的大飯店也爭做小籠饅頭,小籠饅頭便登上了大雅之堂。七十多年前,嘉定縣南翔鎮的關某來城隍廟開設饅頭店,取名長興樓,南翔饅頭便成為城隍廟特色點心之一。
現在的小籠饅頭只只玲瓏如花,呈半透明狀,餡內多汁,滋味鮮美,諺曰:“南翔饅頭一包水,餡肉味道特別鮮。”與姜絲、香醋同食,回味無窮。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巫峽·“猿鳴三聲淚沾裳”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遼西之旅·興城·“第二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