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霖逢
字澤春。文登城關人。學問淵博,生活儉樸,矢志培養后代。曾設館于利津縣、濟南市、濰縣、墾利縣等地,諄諄教誨之風為學生和社會稱道。光緒十四年(1888)戊子科山東鄉試中解元,授陽谷縣教諭。因無意仕途,對官場的應酬不適,不久辭職回鄉,主講于文山書院。光緒十六年 (1890) 開始編纂《文登縣志》 。1892年主講維陽書院時,初稿已成,得到張昭潛的贊賞。張昭潛酷愛歷史,根據于霖逢的志稿,不少著名人物傳記用張的名義撰寫,張昭潛在此基礎上寫成了 《膠東嗜舊錄》 。光緒二十四年(1898) ,武進人李祖年任文登知縣,霖逢進稿呈閱,李祖年關心地方文獻,又囑其增刪定稿,李祖年為其寫序。共14卷約1200頁50萬字。上溯建縣之始,下迄1894年?!皵X文山之精華,闡不夜之奧密”?!绑w例精嚴,記載翔實,尤堪信今傳后” 。因經濟拮據,又重病在身,生前未付梓刊印,其學生叢煜杲手抄一套,于家一套,叢氏一套。1923年由縣內學者整理集資印刷,由趙鵬九寫始末為序,書法家宋瑤卿題簽,文登人稱 《光緒志》 。1912年叢琯珠等革命黨人,動員于霖逢參加革命,于以腿疾辭。及至復辟勢力“葛呂團練總局”攻下縣城,又力請于霖逢、王嘉禾擔任正副主事。不一月文登再次光復,于霖逢、王嘉禾均入獄。王嘉禾回籍后在文城東關買房定居,經常與于霖逢往來,二人均善書,詩詞相酬答,感情益深。遇辛亥革命入獄,二人以氣節相期許。未幾,威海衛行政長官署長官出面要求釋放于霖逢,于霖逢表示他們二人出獄就一起出,不放就一起坐牢。后又將近一年,在威海行政長官署的通融下,二人無罪釋放。出獄后,王嘉禾待于若父輩。1918年于霖逢卒于家,時年83歲,王嘉禾披麻戴孝,嚎天搶地,竟跳進壙內棺材上伏臥,求與之同葬,被人抬出。
于霖逢手跡
于霖逢精通書法,十七帖功底深厚,深得二王遺意。年邁時以書法為其主要經濟來源,書法多寫其詩集《文山草堂詩文集》 ,得一書法,即得一首詩。晚年為福山王氏所書冊頁一本,至今保存完好,全長二十余米,詩歌不下百首。其父于華巖,庠生,善行書,有名于時。冢孫于云海在八路軍東海軍分區政治部敵工股領導下做敵工多年,后任武工隊長和副營長。
于霖逢手跡
上一篇:于通
下一篇:于鵬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