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農民起義在明末就已蓬勃發展起來。順治元年 (1644年) 九月間,李自成西撤,而闖王旗幟仍飄揚在山東各地。兗、沂、鄒、滕廣大地區的農民軍,成為截擊清軍南下的重要力量。兗、沂所屬州邑,農民抗清隊伍達數十支,最大一支達幾萬人,如滿家洞農民軍在二三百方圓的地區,聚集數萬之眾,他們建營寨,攻城池,各種兵械,無不具備,旗幟上大書 “闖” 字,官兵望風而走。鄒、滕一帶農民軍也有數十支,其中滕嶧農民軍,能主動團結其它起義隊伍,以蒼山、花盤山、抱犢崗一帶為抗清基地,堅持抗清達八、九年之久。
山東半島的登、萊、青三府農民群起抗清,順治元年 (1644年) 秋,在青州殺死清朝的招撫使。這些抗清的民眾,聲勢浩大,有的稱山東提調總鎮,有的稱總兵大元帥。順治三年 (1646年) 八月,農民起義軍攻克高宛、長山、新城等縣。魯西曹州一帶的榆園農民軍,曾是一支堅持反抗明朝的隊伍,清軍占領北京后,他們根據變化了的斗爭形勢,改為抗清斗爭。李自成殉難后,他們執行廣泛聯合各階層抗清勢力的政策,數日之內,襲陷四城,聚眾達數十萬,在冀、魯、豫交界處,形成為抗清的中心。
在河南的大順軍,當李自成西撤以后,仍有2萬余人,他們渡黃河向北攻擊懷慶、衛輝,推動了新鄉、原武等地農民的抗清斗爭,與河北、山東的起義軍聯成一片,牽制著清軍南下。
上一篇:《少數民族特別行政區》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岳鐘琪被革職》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