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抗清斗爭中,浙江東部四明山大嵐山寨的起義,影響較大,領導者是兩位窮秀才王翊和王江。順治四年 (1647年),他們在寧波沿海一帶抗清失敗后,帶領余部來到四明山,結寨扎營。當時,黃宗羲等領導的義軍也會聚到四明山,一時隊伍大增。在第二年春便打下了上虞,殺了攝印官,浙東清軍十分震恐。但這支隊伍中的地主團練卻勾結清軍襲擊義軍,使義軍在丁山遭到了失敗。以后,他們解決了團練降清問題,隊伍又迅速擴大。到了順治六年 (1649年) 春,四明山的義軍又向清軍發動進攻,再破上虞。四明山方圓八百里,均為義軍所有。
義軍為了發展大好形勢,進行了一系列基地建設和整頓工作,設置五營五司,五營專責軍事,五司專責后勤。隊伍且耕且屯,不擾于民; 對富戶則根據他們的能力征稅; 對民事訴訟公平賞罰。不到一年功夫,基地人民休養生息,從而加強了實力,使清兵只能龜縮城中,連白天也要關閉城門。
順治七年(1650年)十月,清軍集中優勢兵力,分兩路包圍山寨,施行野蠻的洗山暴行。義軍在大嵐山與清軍對抗,但由于力量懸殊,又兼原先打著反清旗號的地主武裝紛紛投降清軍,使義軍終于失敗。
但是,四明山義軍點起的反清烈火并未熄滅,余部繼續戰斗,直到康熙年間也未間斷。
與四明山義軍遙相呼應的還有金華地區的反清斗爭,他們實行游擊戰術抗擊清軍。“幾成燎原” 之勢。
上一篇:《商品交換的興盛》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團結少數民族上層》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