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商品交換十分活躍,城市與鄉村、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都進一步加強,交換最廣泛的是同廣大人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商品,如: 棉花、布匹、糧食、鹽、鐵器。杭州、湖州等地的糧商,有不少糧食堆棧,各棧常積谷數十萬石。河南、東北的棉花輸往各地,然后從外省輸入棉布。佛山的鐵器遍天下。蘇州、南京的絲棉織品,景德鎮的瓷器,臺灣的蔗糖,皖、閩、湘的茶都行銷全國。南京綢緞當時已成地主、官僚、宮廷等上層社會時髦貨,諸官進京朝見皇帝,舉行宴會,接待賓客,祭祀祖先等重要典禮儀式,如不穿寧綢貢緞,別人就會另眼相看。
清朝外貿比以前也有很大發展。當時西南洋各國,都來互市。中國商人足跡遍太平洋、印度洋,中國出口貨物有茶葉、陶瓷、生絲、綢緞、棉布 (藍綠黃各色)、紙張、傘、干果、線香、煙草、鐵鍋、家具、糖、人參、牛、馬、糧、豆、羊肉、麥粉等,進口商品多為毛織品、五金、玻璃、珊瑚、玳瑁,各種香料和海味。嘉慶以前中國外貿始終保持出超的地位。
但由于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一向認為自己地大物博,應有盡有,無需同外國貿易,再加上害怕中國民眾與外國接觸,對他們統治不利,因而實行了 “閉關自守” 政策。清政府屢下各種與海外貿易的禁令,對中國對外貿易和外國商人來華貿易,有種種嚴厲的防范和限制。這種落后的政策大大影響了外貿的發展,因而也影響了國內工商業的進一步發達。
上一篇:《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夫之》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四明山抗清戰場》清朝歷史事件